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25(2 / 2)

“成功了真的是吾皇万岁,帝国永昌”在场的众人忍不住雀跃起来,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道:“吾皇万岁,帝国永昌吾皇万岁,帝国永昌”

半个小时后,电报机再次传来滴滴哒哒的声音,这是一封从镇江电报分局传来的消息,编译出来为:禀总局,火车午后十四时二十二分,已抵镇江城。

原来,却是程恒生提前派人与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和东京几个分局讲好,今天是苏直铁路圣东段通车的日子,列车每到一地,这个地方的电报分局便火速发报给总局,以便统计火车抵达各地的时刻,也可以计算出火车运行的速度。

众人一听这个消息,又是一阵欢呼

左宗棠惊叹道:“妙哉陛下,有了这铁路火车,再加上这可千里传音的电报,我中华帝国就算是疆域万里,也不用担心无法掌控的问题了”

一向老成处事不惊的曾观澜也叫道:“国之利器啊陛下有了这铁路,虽说不是须臾之间,但几个时辰就从圣京抵达镇江,明日上午便能抵达苏州府、东京城,六百里之遥,一日可达这,这不是说,只要有了这火车,便犹如人人是六百里加急日后,就算圣京粮食短缺,也无需惊慌失措了,从苏州府以火车调运粮食,一日便到,方便之极商贾们也更为方便,货物流通,互通有无,妙啊”

作为内阁副总理的曾观澜,最近是忙坏了,一直张罗着中华帝国的民政事务,看到这铁路的好处,自然而然地便想到了对于帝国民生和百姓日常的便利。

科技部副部长徐寿也禀报着道:“陛下,依微臣看,等帝国的这铁道和电报大规模发展起来,这六百里加急都可以撤掉了而且陛下,我们科技部最近对火车的蒸汽机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只要提升制造蒸汽机的钢材品质,便能安全地让蒸汽机的气缸压力得到显著提高。而蒸汽机背压压力的提高,便不但有效提升蒸汽机效率,还能让动力更足,简单地说,应用在火车和轮船上,能让火车和轮船跑得更快”

第754章 绝缘电缆和古塔树

听完徐寿的话,冯云山饶有兴趣地问道:“徐爱卿,详细说说看,你们科技部的成就”

徐寿顿时得到了莫大的鼓励,激动地点点头,有些失态地看了看冯云山和众位大臣,大声道:“陛下,当初承蒙陛下设立科技部,微臣添为科技部副部长,这几年来,除了改良下机器厂和机床外,编了几本通俗格物书刊外,没什么建树。微臣不胜惶恐,生恐有负圣恩为此,我们科技部的属下,对于帝国新购的火车和轮船上的蒸汽机进行研究,提升蒸汽机性能,还真找到了一个方法”

“详细的细节,微臣都不多说了。我们科技部专门在广州城外江畔边建了一处实验基地,专门用上好的优质特种钢材制造了几台改良的蒸汽机,投入到火车和轮船上。”徐寿兴奋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用我们改良过的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行进速度更快,动力也更足了。原本的曲乌宝铁路与韶州至南京广州的铁路连接了起来,一起通车。但那运送煤炭的货运火车,行车速度只有20来里每小时,就算拼命添加煤炭,但还是提不了速。但换上我们新的蒸汽机作为动力之后,行车速度比原来直接提升了一倍多,直接提升到每小时20多公里而且,这还是因为担心火车的轮毂和曲轴等机构质量不过关,怕速度太快造成损害,没有再继续提速下去,下一步,我们科技部将打造自己的机车,将轮毂和曲折连杆等火车的关键承重机构和活动配件全部用我们自己研发的性能更好的特种钢材制作,我相信,火车速度直接提升到40公里甚至50公里每小时都可以”

“好太好了徐爱卿,朕要为你和科技部记上一功”冯云山很是高兴,说实话,他对20里每小时的货车,很是不适应,虽说在这个时代看来,已经很快了,但与后世比起来,简直就是蜗牛一般。不过,他知道自己得适应这个时代,急不得,必须慢慢来。因此,听到徐寿说起火车终于能提速到四五十公里,怎能不开心比马还要快得多,着势必会冲击整个帝国的传统保守思想,掀起更大的变革甚至,因为这个速度,整个帝国百姓的各种生活方式,都会因此而改变

“多谢陛下圣恩这都是微臣和科技部同僚应做的”徐寿不骄不躁,受到皇帝的夸奖,反而没那么激动了:“陛下,轮船方面,也是因为蒸汽机的改善,动力更强,带动轮浆转速更快,比原本的西洋老式蒸汽机装配的轮船,航行速度能快上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

冯云山又夸赞几句。对于徐寿和科技部他们这样,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主动帮助帝国改良产业和设施,这无疑是很正确的道路。就像后世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更要为生产力服务。否则,研究多么高深的学问,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又有何意义呢

科技部能主动出击,找事做,提升帝国的蒸汽机整体水平,让帝国的蒸汽机摆脱对西洋国家的依赖,甚至领先这个时代,这让冯云山非常的欣慰。

而徐寿这边,也重重地舒了一口气。

的确,早在圣王王府时期,便有风言风语说圣王设立的这个科技部,就是个没用的衙门,徐寿他们就是吃白食俸禄的。为此,徐寿和整个科技部都憋着一口气。如今他们有了成绩,单单改良蒸汽机这一项成就,便能为帝国作出难以预计的巨大贡献。这还是他们科技部就十几个人的情况下。只要有这种尽头和这份心,随着科技部队伍的壮大和人才的发展,相信以后,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会越来越多。

科技部的插曲之后,冯云山又回到电报总局的发展规划上来。

对于这处电报总局的设立,原本根本不需要试点,冯云山也知道电报大有发展。但最终电报总局还是只敷设这段圣京到东京的电缆线路,原因便是绝缘电缆紧张。这些防水绝缘电缆,还是南洋公司以高出市场五成的价格,由大约翰出面在美国购买回来的。如今整个西洋国家都在四处敷设电缆,市场供不应求,若不是大约翰考虑到南洋公司的实力,驳不开面子,连这段一千来里的电缆都买不到。普通的电缆到是有,但绝缘性能差,只能在干燥的北方沙土中敷设,这江南水乡根本不适用。

不过,即便是这种防水绝缘电缆,能不能连通这几个城市的电报机,能不能成功通讯,冯云山还真的有些不确定。这些技术原理他都明白,但他搞不清楚那些洋人怎么做到的

那么长距离的电缆要确保不被破坏,而且在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下,想铺一条数百上千公里的电缆,谈何容易,就算电缆线保护得当,没有断裂或遭受破坏之忧,但长距离的敷设,穿越河流和湖泊,特别是横跨海洋,这绝缘性能和传输信号衰减问题,是如何做到万无一失的

诚然,冯云山知道电报的巨大好处。即便是有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他依旧知道,无论如何,中华帝国都必须大力发展电报业

他深知,电报的发明,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来说,意义重大

在近代,发明电报带来的,首当其冲便是传统的时空观念在电报的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而近代这电报的发明和应用,伴随而来的,便是西方国家征服世界的历史。尤其是英国,电报成为他们殖民征服和殖民控制的重要手段,发挥巨大的作用。

而铁路和电报的相互配合应用,更是让殖民者如虎添翼往往在战争过程中,英军中的电报敷设人员将电缆敷设到敌军前线,敌军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