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容小人禀告:琉球虽无出产,但从日本朝鲜购进白银、漆器、刀剑、屏风和扇子等物出售给中华上国,再从上国购进药材、瓷器、丝绸、铜钱转售到日本和朝鲜,并且,还将东南亚诸地的出产,卖至上国和日本,主要便靠如此倒卖,赚取利润。”毛有斐倒是知无不言。
“不过,最近西洋商人占领了东南亚航线,我们琉球的生意少了许多。特别是一队由一名叫佩里的洋人,率领舰队逼迫我们琉球船队让出航线给他们洋人的商贾。我们当然没有答应,如今还是在拖着。”
冯云山听毛有斐说完,顿时想起历史上确实有个叫佩里的美国人,去年的夏天,率领舰队先是攻打琉球那霸港,尔后便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日本的江户湾浦贺及神奈川,威逼德川幕府打开国门,向美国开放港口。
这毛有斐不说,自己根本就忘记了。
记得在历史上,日本的幕府是在今年的二月份还是三月份,便被再次前来日本的佩里舰队威逼屈服,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日美亲善条约。
想想,日本离圣国如此之近,竟然被不远万里的美国佬给攫走好处了,冯云山心有不甘。并且,想到历史上的日本,就因为这次的黑船开国事件,反而引起腐朽的幕府倒台,开始了其在东亚、在世界崛起的明治革新时代。
不行无论如何要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就算阻止不了,也要跟随美国,抢占利益,插手这件事情,将想要崛起的日本死死压制住。
冯云山这一刻,忽然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很重,心中急切起来
想到这里,冯云山招招手,唤吴如孝近身边,密语道:“如孝兄弟,你赶紧以本王的名义,打听美国驻华专员马沙利先生在哪里,邀请其来广州,说本王有急事,有一笔大生意和他商谈你现在便立刻下去派人去办。”
吴如孝见冯云山语气甚重,一脸严肃,知道圣王很急,便点点头赶紧离去。
冯云山又朝毛有斐笑道:“你很不错本王便任命你为琉球府副知府,协助琉球知府,替本王管理好琉球。”
毛有斐心中一喜,忙跪地山呼谢恩
一旁的尚泰和尚礼以及尚宏勋,强自压抑住眼中的怒火,不过,他们也无可奈何。他们都是琉球的尚氏王族,自然知道冯云山不会再用他们,亡国之人,能有口饭吃,便不错了。
而另外的原琉球工部尚书向维新,一脸羡慕地看着毛有斐,终于鼓起勇气,伏地拜倒道:“圣王,小人也可为圣王和琉球府效力。小人祖籍泉州,虽然祖上居住在琉球数代,但时时难忘自己的中华上国根基。求圣王垂恋。”
冯云山笑了,不过,这向维新的闽南语还真讲得很地道,对于这样的人,能帮助自己治理琉球,又熟悉琉球的事情,自然欢迎。
“既如此,你便暂为琉球府的工房典史,待作出一番业绩,本王再擢升你的职务。至于尚泰,你年纪尚幼,本王与你甚是投缘,恰好本王也有一子,与你年龄相仿,不如你便留王府中,两人好好亲近一番。可好”
“尚泰谢过圣王”
最后,冯云山又将尚礼以及尚宏勋两人,让人带去南洋公司找伍崇曜,让他安排两人帮忙打理南洋公司与海外的生意。
对于这尚氏的孤身两人,冯云山倒也不怕他们搞什么幺蛾子,再说,有尚泰在自己王府当做人质,他们又敢做什么不轨的行为呢
第374章 再次开科举
见完琉球众人,罗大纲提出准备启程赶往福建。占领了福州,如今整个福建都归了圣国,罗大纲建议将水师驻地从厦门移往福州。
冯云山想起日本的黑船事件,便对罗大纲说起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让罗大纲速速赶回福建,准备率领甲五师出征赴日本,差不多与佩里同时赶往日本,为圣国争夺利益。
同时,又让他转告乙五师,准备抢占浙江的舟山群岛,控制长江的入海口,虽然不能将上海控制封锁起来,但至少是一种威慑,压缩洋人在上海和宁波两处港口的贸易总量,迫使洋人慢慢地,将与华贸易从上海再转移回广州和厦门这边来。
另外,冯云山又跟罗大纲交代,准备等从美国订购的军舰一到,便重新组建一支新的海上水师,到时可能会从甲五师中抽调一半的人手到新水师中。因此,回去后,让罗大纲在琉球和福建等地招募些水师,补足人手,做好准备。
送走了罗大纲,冯云山猛地想起一件事情来。
手头上的人才太过缺少了。早在视察韶州府时,便想着要重新开次科举,但一忙起来,便拖延至今。
趁现在左右无事,冯云山便将医教部副部长许祥光叫来,商议圣国进行第二次科举事宜。
这次,冯云山不再亲自兼任主考,而是任命许祥光为主考官,新投降不久的原湖南布政使、现任圣国中央银行副行长的徐有壬,出任副主考官,另外,冯云山又抽调黄埔军校的常务副校长李善兰也任副主考官,三人一同主持圣国的第二次科举考试。另外,内务部负责协助张罗和布置考场。
此次科举,虽然比较匆忙,但冯云山要求通过南方日报,尽早宣传,对科举之事广而告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前来参加。并且,随着圣国势力范围的扩大,治下的人口越来越多,再加上圣国越来越得到治下百姓的认可,相信愿意参加科举,前来投效的读书人,会越来越多。
正月二十五日这,天气还有些寒冷。由于战乱,长江水面上,船只出奇的少。
一艘从武昌开往荆州府的客船,孤零零地逆流而上,行驶在浑浊的江面。
船舱里,裹了裹身上有些单薄而破旧的棉袄,李贤发了个抖,摸摸额头,似乎又有些烧起来了,不由重重地叹了口气。
李贤是菏北邯郸人士,自幼聪慧,十三岁变考取了秀才,十七岁便成为大清的举人,但可惜从此运道就没了,连续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自此,李贤断了科举而仕的念头,变卖了过世的父母遗留下来的两亩田产,狼藉江湖。
两年前,李贤无意中看了本洋人编译的物理书籍,甚觉有趣,一时兴趣大起,搜寻西洋书籍钻研起来,竟然对西洋的所为科学自然很是精通起来,同时,李贤也深感满清朝廷的腐朽不堪,更是断了仕途的念头。
本来在武昌城中做了半年私塾先生,谁知道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准备进攻武昌,李贤跟随主家急急忙忙地逃了出来,最近想起荆州府还有一远房亲戚在,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