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到了牧子语爷爷这一代的时候,刚好赶上国家改朝换代,动荡不安的时候,家里的几个大点的孩子先后夭折,只剩牧子语的爷爷这一个孩子。
所以牧子语的太奶奶就宠着惯着,生怕她的这最后一个孩子再有点什么不好。
老太太不是没有想过再给牧老爷子找个小的,但终究不够大度,牧老爷子也觉得有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就够了,一个是他年纪大了,一个是他也不热衷房事,老妻贤惠又陪他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也就不想再给老妻添堵。
可是,等他们发现把儿子宠歪的时候,已经晚了,儿子和一帮子狐朋狗友去了几趟妓院后,就经常夜不归宿,甚至有时一掷千金的打赏某些妓子。
刚开始,老太太觉得是因为儿子大了,但还没有娶妻,所以心有点野。
就和牧老爷子商量着,给儿子娶了个落魄人家的大家闺秀。
都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妻,牧子语的奶奶文氏家虽说现在落魄了,但在动荡前那可是正正经经的官家小姐,并且长得也不错。
牧子语的奶奶比她爷爷大了几岁,但老太太觉得大点知道疼人,也不嫌弃,婆媳关系处得很好。
牧子语的爷爷刚娶她奶奶的时候也的确在家老实过几年,但后来随着牧子语的爹爹牧逸风的出生,牧文氏就把心放在了牧逸风身上。
再加上老太太生病去世后,牧老爷子把心思都放到了教学上,也就没有再管束牧子语的爷爷了,于是,牧子语的爷爷又犯了男人的通病,这次还在外面养起了外室。
牧子语的太爷爷一过世,就急着把外室娶回家做小,因为他的外室怀孕了,虽然庶子得的家产少,可那好歹也是少爷,比起私生子还是要好听不少不是。
牧子语的奶奶虽然心有不喜,可是想着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总比在外面胡来的好,也就同意了。
谁知道,这牧金氏是个拎不清的。
第3章 牧家往事2
谁知道,这牧金氏是个拎不清的。
远不如牧文氏贤惠,牧子语的爷爷渐渐得就偏向牧子语的奶奶了。
牧子语的奶奶再不济,那也是真真切切在大宅生活过的女人,手段自然不是牧金氏这个三流妓子可比的,只是几次就让牧金氏老实下来,伏低做小了。
牧子语的爷爷也息了休妻的念头,主要还是牧子语的爹爹牧逸风,在这一年以年仅十二岁的年纪考上了秀才,还是三连第一的案首,最重要的是不但有禀膳,还能免田税,最最重要的是秀才爹,出去谁都会高看一眼啊。
牧子语的爷爷虽然也上过学,识得字,但却连个童生都没考上,加上老爷子去世,家里的田又多,他又不善经营,还花钱大手大脚,已经卖了不少地了,若不是牧文氏后来把掌家权握到了手里,又限制了他的花费,说不定这偌大的家业就要败到他手上了。
牧子语的爷爷长了一副好皮囊,若非这样,牧子语的奶奶也不会在相看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牧子语的爷爷。
相处过后,才发现牧子语的爷爷是中看不中用的花心枕头,没胆的怂货,这点也遗传到了牧子语的身上,胆小怕事。
所以牧子语的奶奶,看清楚这点后,也渐渐对她爷爷失望了,可是已经上了贼船,就算下来了,也已经湿身失心了,所以,只要牧子语的爷爷不过份,她奶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日子也就过去了。
牧金氏后来生了对龙凤胎,可是姐姐生下来就夭折了,只剩下一个儿子,死活不愿意把儿子交给牧文氏跟前帮她养,牧文氏刚好心里也膈应,就准了牧金氏自己养。
牧子语的爷爷也不管这些后宅的事,整天的不着家,拿着银子喝酒听曲逛窑子。
牧金氏在家里仗着儿子小作了几次,彻底被牧老爷厌弃后,就躲在后院安心教起了儿子。
只是牧金氏教得儿子和他爹学了个十成十,牧子语的爹牧逸风是十二岁考上了秀才,牧子语的二叔牧易松则是十二岁睡了自己的丫鬟。
再后来牧逸风考上举人准备往上考的时候,传来牧老爷的死讯,牧老爷死在了一个寡妇的肚皮上。
这件丢人事成了这个小镇的茶余饭后人们为数不多的笑料,可不是么,镇上书院老举人牧老爷子的儿子,小举人的爹死在了寡妇的肚皮上,那寡妇惊天的叫声可是惊动了不少四邻八舍。
牧逸风因为这件事被取消了往上考的资格,没有把他的举人除名都是看在牧老爷子的面子上。
牧文氏感觉这事丢人,就卖了镇上的房子全家搬到了乡下住,那个时候牧子语已经八岁了,一直教养在牧文氏跟前,牧文氏一直按照大家小姐般的教养她,不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吧,但女红中馈管家还是学得很不错的,再加上牧子语的娘家里是刺绣世家,虽说牧李氏娘家已无人,家业也因为牧李氏软弱被叔婶霸占了,但牧李氏的绣技那可是没话说。
所以,即使牧李氏生了牧子语后肚皮一直再没动静,牧文氏对这个媳妇也是满意的。
更何况牧文氏的爹,一辈子也就牧文氏一个女儿,牧文氏的爹常说女儿要娇养,所以牧文氏对牧子语比对牧逸风还要上心。
牧逸风后来在他们村又办了家私塾,开始在村里教书育人,可以用粮食抵束修,但纸笔得自己准备。
饶是这样,来私塾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第4章 牧家往事3
饶是这样,来私塾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曾经有个城里的书院想要聘请牧逸风去教书,束修比在村里高得多,牧逸风就起了心思想去那家书院教书。
但牧文氏对牧逸风说,“咱们家有田地,让你教书是为了让你有个事情做,你爹出了那种丢人事,其他村子都不愿收留我们,只有这李家村收留了我们,还不是因为李家村的里正曾是你爷爷的学生,知恩图报,所以,咱们也要知恩图报,城里书院的束修虽高,那村里的孩子可是上不起的,可同样是人,都有接收教育的权利,只要村里还有一个孩子愿意跟着你学识字,你就把这个书院开下去吧不过,如果你真的不想在这里教,娘也不勉强你,你自己拿注意吧。”
那天晚上牧逸风想了很多,一会儿是他考上举人的时候四邻八舍,乡村富绅巴结的样子;一会儿是他爹出事,听到他因为家风不好被取消资进考格后,人们鄙夷的眼神;一会儿是学堂里认真听课的小脸,还有因为交不起束修而在课堂外偷听的孩子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混乱复杂的梦,痴缠了牧逸风一夜。
第二天,牧逸风就做了一个决定,只要家里没活干,想上学又交不起束修的孩子都可以来课堂里听课,只是空闲的时候得帮夫子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可以给夫子家捡柴,可以割猪草,也可以是别的什么,牧文氏之所以坚持要牧逸风收束修是因为,不想让人把牧逸风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
因为她太懂人性了,贪心不足,若你这次这样帮他们,下次他们再让你帮他们力不能及的事情,做得好也不会有人感谢,做得不好他们只会说你没尽力。
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但是有时这回报并不一定是好的,虽然这样不知感恩的村民只是在少数,但哪怕只是少数也会惹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所以,束修一定要收,后来牧文氏知道了牧逸风的决定,很是支持。
后来牧逸风交的学生里还真有几个有出息的,后来甚至做了大官,也帮了牧子语不少,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牧逸风决定留在村里交书,让村里的孩子们高兴了好久。
可是,好景不长,牧文氏在乡下没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