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看起来风光的占下了新加坡,其实里子早就空了。不是他不想用舰炮平了新加坡,混在城里的这点日军根本不是理由,而是舰炮线弹药存量也就一个基数了,看着吓人,却打不上几炮。运上来的步兵炮数量更是稀少。飞机还在大量的维护保养中。
他头痛着自家穷的裤衩都当掉了的家底,更头痛一万余枪支混在一百多万已经敌对起来的新加坡的华人中。
这时再搞屠杀,跟攻城巷战有什么区别要知道新加坡之外的华人手里还有几万枪支哪,想到这里恨不得把始作俑者王南碎尸万段。
他不得不另想办法,想了半天开始了重新布置。
寺内寿一是日本前首相的儿子,不光能治军,也有整顿过中国华北的治安、组建过伪政府这些经验,他提出几条思路:
第一条,派中国人去通知华人,日本人不屠城,枪声停下来就撤到城外。
第二条,俸纳金必须交,所有死伤的日本士兵,也都需要高价抚恤,钱到其他不究。
第三条,由华人组织自治政府并组建警察部队,只要能完成日军所需要的费税和物资任务,不攻击日本人,日本人不干涉华人自治。
第四条,明日起,按枪的原价回购各种武器弹药。不管什么枪,10日内华人必须上交日军1万只,余下的可在登记枪号后可做为华人的自卫武器。
第五条,以上如不答应,日军将用舰炮和炸弹把新加坡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
山下奉文擦了下脑门上的汗,尴尬的记了下来。让恩主擦屁股的滋味很不好受。
这时一个参谋跑了进来,大声报告道:发现王南踪迹,特遣中队已经追了上去。
第一百四十六章 与特遣队的第一次交手二更
在城郊结合部,一个小队的日本士兵刚从路边的院子里跑出来,可能是急于救援城里的日军,他们没查看四周情况就闷头就往市区里跑。
王南立刻端着把机枪对准这队日军,直接一梭子就扫了过去。
这队日军被袭击后立刻回头应战。有的就地开枪,有的找地方掩蔽,王南打完一梭子子弹,拔掉空弹匣,还没还得上把弹匣插好,一把他没打中的机枪手端着机枪就横扫了过来。
王南一个激灵向前边上滚翻了过去,手中机枪顺便丢在地上就钻到了路边死角处,一梭子子弹嗖嗖的就追在他的身后。王南吓了一跳,这也太准了吧,这换了装备也不至于厉害到这样了吧
距离这队日军士兵有点远,见乌兹冲锋枪的射程够不上,王南也不敢顶着越响越多的机枪用步枪射击,只好转身脱离。
谁料到这个小队的日本士兵先向天上打了两发红色的信号弹,才用掷弹筒往他的位置打。
王南立刻意识到这事不对劲,这信号弹肯定是告诉专门对付他的人。
不再想着跟这些人缠斗,撒腿就往城外跑,到路卡时毫不犹豫的对两个女人打出撤离的信号。
前面不远处,两个女人背着全身的装备,抬着王南的背囊快速的往远处武吉知马山的脚下跑去。王南跑到她们离开的位置上,架上步枪守在那里。
日本人冲到了路卡那里,前面的几个士兵都是拿着机枪的,立刻趴在路卡往四处找王南的位置。随后三挺机枪对准了王南这边山脚的方向,随后又上来了几个掷弹手。
王南见事不可为,只好慢慢退出射击位置,追上了两个女人,一起走进武吉知马山里。为了甩开信号弹通知的未知敌手,直到下午的一场急雨才让三个人停下了脚步。
躲雨时,两个女人开始还在聊着这么多年过去了,都不会野外生活了。
三个人谈着以前的生活,可说着说着,王南看到两个女人都不说话了,看那样子是在想现在还在船上的孩子们,只好搂着两个女人一起发呆。
雨过天晴后,三个人默默的站起来,正准备走的时候,远处传来树枝哗啦的一声,象是人或动物闯进了树丛中刮动树枝的声音。
三个人就停止在原地不动。
王南把乌兹冲锋枪端了起来,一两分钟过后,三个人都听到轻轻擦过丛草的声音,居然还是往他们这个方向来的。
两个女人要端枪,王南摇摇头,这个距离已经近到身体动作的声音都可以被对方听到。
声音又近了些,在丛草中的脚步声越来越明显,王南听出来是两个人,再远处并没有声音。
还有二十来米远,王南感觉这些人象是在沿三个人过来的路线走,用手势告诉两个女人,他的枪一响,两个女人闪到一边据枪,他会上去看一眼。
三人躲雨的地方是比较隐蔽的地方,两个人顺着王南进来的路线,绕了一个圈走近了十米内,从王南的角度能从草丛灌木间看到七八米远的进来的地面,三个人不由的屏住呼吸,王南死盯着那个能看到脚面的地方看。
在这两个人极其小心的走过时,王南看清了,那个鞋面是日本人的分趾军鞋。
手上的枪立刻响了起来,灌木和丛草挡得住视线挡不住子弹,一梭子子弹打过,两个日军士兵就倒在了前面的草丛里。
枪声一停,王南和两个女人都冲了过去。地上倒着两个日本南方军军装的士兵,混身都湿透了,身上同样装备着乌兹冲锋枪,九九式狙击步枪,腰上还有一把大号的信号枪,背后是个大背囊。
这是两个日军特遣队的士兵,他们也跟着进了山。
下雨时,一时看不清路面,就分成了几个前遣小组,大部队在后面三百米远的地方慢慢走,他们两人在不远处找到了王南三人的足迹,看脚印不是刚刚的,就准备往前走几十米再确定一下,正好撞到了枪口上。
王南把乌兹枪弹分给两个女人,信号枪弹也在手上,普通步枪也换上了狙击步枪,又从这几个人的背包快速的翻了下,拿上合适用的东西立刻离开。
三人发现这追上来的日军士兵不但有他设计的武器,身上背的也是他在美国设计的背囊,弹药背心更是如此。
等他们离开了一百多米远,几十个日本士兵散开着就冲了过来,特遣中队的人追了上来。
他们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