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等不肯为朕尽忠,朕便没有忠臣可用了吗”小皇帝依旧对自己的叔叔各种不满。
小皇帝出来认账,说明了前因后果,一切也都清晰了。当年慈禧和奕欣联手,派出粘杆处的拜唐阿侍卫逼死肃顺,所有人都以为肃顺死了便完了,不成想肃顺临死之前写了一份遗表给同治。在这份遗表里,肃顺没有抱怨自己的死,也没有埋怨同治什么,反而是给同治规划了一份君临天下的宏图。
肃顺细致的为同治分析了朝廷的局势,断言慈禧和奕欣早晚也会反目,奕譞也会借机冒起。肃顺建议同治,借太后之势力打压奕欣,然后以朝臣制衡,拿回本属于同治自己的权利。至于同治如何摆脱太后,肃顺则给同治筹划了一份大功业,以此来收天下之心,逼太后退还深宫。这份功业便是擒拿果兴阿,收复北满州。
在肃顺看来,北满州暴起,虽然势力喧天,但也存在如派系林立等诸多隐患,只要善加利用,便可一举收服。承善作为孤臣逆子,进入北满州,干起了间谍,同时王凯运等肃门六君子,也全都行动了起来。策反石殿臣、姜百书,游说毕云涛,都是他们的手笔。而这些人的成果,全都通过秘密渠道,汇总到了同治的手里。
当千载难逢的机会到来时,同治亲入深宫说动了丽妃,然后便开始了同治大帝收复北满州的计划。宁可出现十几个小藩镇,宁可许利与外国,也要一举拿下果兴阿,这便是肃顺的遗计。可惜同治还是功亏一篑了,果兴阿逃出生天,毕云涛一死了之,然后满洲大军便兵临城下。
同治这番计划的目的,一打果兴阿,二立自己的威信,一直都是隐秘执行的。如今玩砸了,他便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孩子一样,说什么也不肯让别人知道。刘坤一和丽妃,也担心事情败落,同治会受到诘难,所以拼着一死,也要保全同治。
“天日昭昭,肃堂忠心可表日月”已经非常边缘化的杜翰,为老战友感叹了一句。
第七百六十一章 满清和谈
肃顺的忠心的确可昭日月,他的计划也确实了不起,牺牲幼子更是让人动容,但是结果却实在是让人沮丧。而且同治的小算盘打得太精明,从头到尾只有同治和一小部分亲信知道,两宫太后和重臣们全都毫不知情。这样的确是保密了,可是也让朝廷对此事毫无准备,计略一败,便成了朝廷的滔天大祸。
奕欣等人一阵无语,同治的这番作为,完全是小孩子胡闹,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同治只想到了计划成功,却丁点也没有考虑过若是失败了该怎么办。既没有安排兵力布防,以抵挡果兴阿的报复,也没有安排替罪羊出来顶罪,以消弭果兴阿的怒火。如今果兴阿掠地千里,大军又打到了朝廷的家门口,想要收场可难了。
奕欣等人退出慈安的锺粹宫之后,没去军机处,而是去奕欣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北京如今也有了电报,大伙儿是赶来商量电,试探一下长春的态度。电发出之后,众人便开始了焦急的等待,可是直等到入夜,长春方面也未有任何的回复。
“果兴阿这个逆贼,他是铁了心要背祖宗叛,一路逆天而行下去了”奕譞非常的气愤。
“即便已经没有了转圜的余地,长春也不该不置一词啊”奕欣到是觉得有些不对头的地方。
事实证明,奕欣的判断是正确的。长春迟迟没有答复,的确不是铁了心的要打,而是长春也没有准主意。因为长春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所以他们无法给朝廷答复,只能选择沉默。锺粹宫里哭哭啼啼的时候,长春的凤鸾台也在大吵大闹。
果兴阿一时气愤,便决定建元称帝,把大清朝廷这帮杂碎都仍一边去。长春的武大臣们对于果兴阿建元称帝,到是没什么意见,可是下一步该怎么走,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皮润民、吉英、承泰等为首的一批激进派,力主挥军入关,灭了大清朝廷定鼎天下。以皮润民、阿克敦等为首的一批稳健派,则建议看看情况再说,可以蚕食朝廷的领土,但却不要一下子干掉大清。
激进派的观点很简单,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果兴阿都建元称帝了,自然该入主原,改朝换代。南北朝这种事,便代表着动乱和不稳定,绝对是不可取的。稳健派的理由要复杂的多,他们考虑的非常全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多个方面。
政治方面主要是指内政,北满州还没有做好大面积开疆拓土的准备,根本没有足够的官员储备,也没有办法消化顽固的关内封建势力。北满州现在搞定奉天都很吃力,再弄一个人口近三亿,封建顽固势力更强大的关内到手,指不定会出什么事呢军事方面也是一样,北满州如今把守备部队和预备役都算,一共也七十万左右的兵力。而想要控制庞大的关内,起码还需要一百万以的部队,北满州短期内若是扩军至此,必然国力大伤。经济更没得说了,灭了大清可能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安抚关内,恢复关内经济体系,得需要果兴阿卖老婆了。若是在算因为战争,导致的北满州各项产业停产,经济损失将是一个天数字。北满州太需要关内这个原料产地了,也太需要关内这个巨大的市场了,断然不能亲手毁了她。
果兴阿的暴怒,只是一时的情绪,很快过去了。当愤怒的情绪消散,果兴阿又再次迟疑了起来。果兴阿也受不了讨人厌的大清朝廷,但是吞并奉天的恶果,他也至今记忆犹新。顽固且庞大的保守势力,可是吓坏了果兴阿,他还没有做好面对关内保守集团的准备。同时改朝换代的战争,注定会旷日持久,消耗的国力以及死伤的人口,都是果兴阿不愿意见到的。如今正是国际格局剧变的时候,专心为华民族开疆拓土,可搞国内吞并要有意义的多。但是朝廷暗害他这事也不能这么算了,一定要有个说法,但是果兴阿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个什么样的说法。
拖延了足足十天,长春的两大派别终于不吵了,意见也终于统一了。果兴阿决定狠狠的宰朝廷一笔,让朝廷交出罪魁祸首,然后这事到这了。果兴阿还是下不了一统天下的决心,这种豪赌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替长春下了决断,为大清朝廷擎天保驾的,一为死守延庆的卫汝贵,一为在长城附近打游击的何欢。
长春反复争论的时候,小小的延庆城一直在激战。长春虽然没有决断,但是便宜还是要占的,所以各部的自发进攻一直都没有被要求停止,而且长春还给各部增添了部分装备和弹药。顿兵于延庆城下的三个骑兵旅,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所在位置的重要,延庆若是能够拿下,长春的争论肯定会停止。但是他们集全部主力,又用了刚刚增补的重炮,依旧拿延庆毫无办法。
卫汝贵手里只有五千淮军,以及部分临时征调过来的绿营和旗兵,装备不怎么样不说,战斗力也非常的低下。但是他们都不得不拼命了,延庆是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延庆若是大清的都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