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已经派人围了山阴开国伯爵府,其子固然罪不可赦但山阴伯年事已高,差遣入内时山阴伯已经重病在床,所以下官与其他大臣一同商议只褫夺其功名与爵位。
翁翁...楚王点头,李家本就不是什么望族,就按你们商定的意思去办。
是。
六子。
小人在。
楚王招手,祁六便上前俯身,招供的那两个人不必留着。
是。
小六子刚走到殿口就又回转轻身道:王爷,赵都都知来了。
两个而立之年的内侍搀扶着赵慈入内,还不等楚王答谢赵慈便扑通一声跪下,小人叩见六大王,王爷这一年去哪儿了呀,小人还以为王爷真的被那些奸人所暗害。
楚王从座上覆起连忙走到赵慈身前将其托扶起,潜幼时之难只有赵家翁翁是众多内侍中唯一不弃潜的。
小人在六王的身上看到了当年齐王的影子,父子本不必生如此嫌隙奈何官家执念太深,这么些年过去,官家的偏私与疼爱可分有六王丝毫?
父子本不必如此,这句话让楚王二十年来的隐忍都化作了苦楚,整个内宫中便只有翁翁会在年夜里送我角子,会用这般慈爱的眼神看着我。
赵慈老泪纵横的擦拭着楚王的眼角,看着脸上那两道疤痕心疼道:这些年六王一定受了不少苦。
楚王擦着泪摇头。
赵慈又道:人心都是肉长的,小人一直记得大业年间六王趴在后苑的池子旁叫了小人一声翁翁,那会儿六王还没小人胸口高,扎着总角颇有小大人的模样。
赵慈的话让楚王突然楞住,大业年间燕王尚在,记忆里楚王从幼时到出阁见皇帝的次数寥寥无几,对于贴身内侍便也不识得,只是后苑那次是偶然撞见,亦是盛夏时分河池里的花开的极盛,赵慈端着剩余的糕点途径。
年幼的楚王盯着盘子里插着旗子带有酒香的糕点走不动了道,一同的兄长便在一旁小声笑道:这是入内内省的都知,内侍不会有子嗣,六哥长得这般讨喜去唤他一声翁翁就有糖吃了。
兄长只告诉了她赵慈是入内内省的宦官,却没有告诉她宦官是皇帝的贴身内侍、心腹之臣。
官家狠心至此,小人知道六王的苦楚与无奈,小人也知道六王心里有恨有怨,但小人还是期盼着六王能当一个好官家,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勿要步官家的后尘。
赵慈是来替皇帝求情的,楚王低下头,我是心里有怨,我最讨厌的就是他所以我不会成为他。
赵慈将一块鱼符交出旋即转过身朝门口刚刚送他进来的内侍招手,这两位入内都知与入内押班掌管探事司与冰井务。
两名内侍穿衣束带着黑靴走上前拱手,小人见过六大王。
官家卧病在床,往后这二人便效命于六王您。
皇城司权柄慎重,皇帝对韩汜并不放心只让其掌管宫禁,而宿卫与刺探监察调动人手之权都在这两个内侍手中。
如今局势已定,宦官能至此高位除了谨小慎微还要审时度势,细细想来这赵慈也是聪明人,楚王笑道:好。
---------------------------------
天刚破晓,宅子外围守的禁军尽数撤走,撤走禁军意味着这场博弈的结局最终定下,梁文傅在家中如坐针毡,一直等到下午也不见宫里再次来人。
一大早外面就在传楚王受诏率兵救驾斩杀判将活捉逆首,至午时都进奏院刊行邸报送往各州县,皇帝卧榻由楚王暂代朝政,一波刑部的军士往梁宅赶去。
定罪的诏书上已将梁文傅划为了太子同党。
梁文傅知道平静只是暂时,像没了主心骨一样瘫倒在地,冥思苦想了一番后浑浑噩噩的扑到妻子跟前,娘子替我去求求泰山吧。
外面的兵已经撤了,官人为何...
陈家小娘子出阁前几乎足不出户,只识字而不读书,梁文傅声名在外,但这门亲事是父亲安排的她也只得接受,不过如今入了梁宅倒也没有那么糟。
我与楚王素有嫌隙,本以为他是真的殉国,太子无德便想扶持楚王之子,怎知...
爹爹的为人官人不是不知。
泰山是楚王的僚属也是楚王的老师,若娘子不救我,我就真的没有一点希望了。
陈氏反将握着梁文傅的手,妾既然嫁入梁宅便是官人的大娘子又怎会狠心不救,妾这去求爹爹。
----------------------------------
外朝的事传遍内宫,殿前都指挥使被斩于大庆殿前,李贵妃寻至文德殿。
母亲?楚王将那一摞已经处理完的奏疏交给内侍,吩咐道:叮嘱仔细了勿要出什么岔子,去交代马帅近几日城中的驻防也要戒严,不得松懈丝毫。
是。
交代完楚王便从座上起身,母亲怎么跑到外朝来了?见母亲脸色煞白楚王挥手遣退殿内的宫人。
母亲是为舅舅来的吧?
李贵妃质问道:对叛军的绞杀之令是不是你下的?内人说你带回了西北的马军,外省那些大臣都愿意辅佐你,你为什么还要下此狠手?
在母亲心里,儿子终是比不过李氏族人?
他可是你亲舅舅!
他有当我为亲外甥?可有在我危难之际伸出援手?楚王走近,他对母亲的讨好与关怀都不过是为了一己私欲,表妹自缢了母亲知道吗?就是因为他。
李贵妃揪着心,还是无法接受道:但他也成全了你。
成全?楚王低下头酸涩的说不出话。
他是不好,可你翁翁对你还不够好吗?你真要学你爹爹为了这张椅子残害至亲?
谋反之罪按理灭族,如今翁翁只是被削了爵而已。
启禀大王,探事司奏。
一名内侍都知走进文德殿,见过贵妃娘子,六大王。内侍凑到楚王耳侧,新城山阴开国伯爵府传来消息,山阴伯今日听到外面的传言扯破褥子从榻上滚下,太医赶到为时已晚,请大王节哀。
楚王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瞬间湿红了双眼,缓慢的走向李氏重重跪下,娘,翁翁他...殁了。
一旁的内侍便也跟着跪下。
母亲,母亲,快去传太医。
作者有话要说: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制,没了嫡子才考虑庶子。
其实赵都都知一直对小六挺好的。
宋代宦官甚是权重,经常派往各地军中,入内内省都都知为宦官极品有内宰相之称。
陛下有很多女儿以及姊妹,楚王的同胞姊才排第四,后宫里的女性也很多(跟主线没啥关系的就没有写出来。)
改称呼是心境的变化(本书开头就写了宋代庶出皇子皇女称位份为妃嫔的生母为姐姐,皇室是如此,也是为了强调嫡庶尊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