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306(2 / 2)

说罢,他目视着方城,喃喃说道:“倘若能抓到就好了”

此时他的双目,丝毫不见杀意,反而充斥着某种期待。

此后大概又过了半个时辰,白起下达了前军撤退的命令,将另外一半兵力,即此前敲击盾牌的那部分秦卒派了上去。

见此,蒙仲虽然很清楚白起打的什么主意,但没有办法。

他总不能让那五千防守至此刻的方城军,在精力衰竭的情况下面对一支精力充沛的军队吧

因此,他只能将那五千方城军逐步替换下来,派上郑奭麾下的兵卒。

郑奭麾下的八千军队,有至少五千多是在伊阙之战中活下来的老卒,与之前的方城军相比,这些士卒的精神面貌就大为不同,任凭城外的秦军继续敲击盾牌发出巨大的声响,郑奭麾下的许地军魏卒,依旧从容不迫。

是的,虽说许地军的魏卒,其实力并未胜过秦军多少,但就是给人一种浑厚、稳重的感觉。

在城外远远看到这一幕,白起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

哈中驷比我预测的还要少,看来最多五六千人,否则那蒙仲不会派上那支上驷

想到这里,他心满意足地挥了挥手,下令道:“传令下去,全军撤退。”

一声令下,一万秦军丢下两、三千余具尸体,徐徐后撤。

见此,方城城上郑奭对蒙仲说道:“方城令,秦军既退,要不要出城追击”

蒙仲凝视着城外秦军撤退时的阵势,摇摇头说道:“秦军退时阵型不乱,追之无”

刚说到这里,他忽然愣了一下。

因为他看到在秦军全面撤退的情况下,那白起却驾驭着战车来到了城下一箭之地,还故意停留了片刻,眺望城上。

他想做什么

示意在旁的兵将不得擅动,蒙仲皱着眉头看着底下的白起。

此时,就见白起哈哈大笑三声,旋即朝着方城的城门楼喊道:“蒙仲,我知道你就在城上,你且听白某一言待下次白某率军来取方城,必破此城两军的军卒也听着,这就是我白起说的我说到做到”

听到这话,那些正在撤退途中的秦卒们先是一愣,继而振臂欢呼,酷似当年蒙仲与魏军在伊阙魏军主营前的那一幕。

原来,他竟是效仿当初的蒙仲,阵前立信

纵使是蒙仲,此刻亦不禁睁圆双目,拳头下意识地捏紧。

倒不是因为白起“偷”了他当初的战术,而是白起在说完那番话后,还故意冲着城门楼这边哈哈大笑。

是可忍孰不可忍

怒从心起,蒙仲咬牙喝道:“命蒙虎、华虎、穆武三人率骑兵追击”

蒙虎、华虎、穆武三人显然也听到了白起的豪言,心中大怒,当即奔下城墙,率领骑兵准备追击秦军。

片刻之后,就当白起意犹未尽,正准备再趁机奚落蒙仲几句时,忽见远处有阵阵马蹄声响起。

听到这声音,他面色顿变,赶紧催促驾驭战车的士卒:“快快,快走,蒙仲那厮派骑兵了,速速回到军中。”

驾车的秦卒亦不敢怠慢,立刻掉头,而就在这时,蒙虎、华虎、穆武三人率领的骑兵从东西两侧的城郊转了过来。

见此,驾车的秦卒连连鞭打战马,让战马吃痛加紧奔跑,而白起为了不被甩出车外,亦只能死死抓着栏杆。

“白起,有胆子就别逃”

“白起”

身背后,传来了蒙虎、华虎二人的骂声。

白起回头瞧了一眼,也不惊慌,不过片刻工夫就逃回了撤退的队伍中,下令周边秦卒结阵徐徐撤离。

在这种情况下,蒙虎、华虎等骑兵也拿白起没办法,除了痛骂白起几句,就只能远远地射几箭,对于秦军而言不痛不痒。

看着远处面有愤色却不敢过于靠近的方城骑兵,回头再看看方城的方向,白起双手扶着战车的栏杆,仍止不住地大笑,哪怕他方才在蒙虎等人的追击下,颇为狼狈地逃离。

果然,果然只有那样的对手,才有意思

笑罢,白起心中暗暗想道。

而与此同时,秦将司马错已抵达了楚郢,却左右瞧不见本应该在楚郢与他汇合的白起。

那白起

人呢

秦国老将皱起了眉头。

第292章 秦之名将司马错

继白起收到咸阳的消息后仅三日,身在江关、巫郡一带的秦将司马错,亦收到了来自穰侯魏冉的书信。

从魏冉的书信中,司马错得知楚国已向咸阳送达了表示愿意臣服的书信,于是他立刻下令停止对巫郡的进攻,且将大军交给副将,自己则带着仅三千名秦卒,按照信上的指示,前往楚郢会见楚王熊横。

巫郡距离楚郢并不远,仅两日工夫,司马错便带着三千名秦卒抵达了楚郢。

而此时,楚王熊横已召回了先前驻守鄢邑的大将昭雎,命其与令尹子兰一同迎接司马错。

四月二十三日,即白起对方城展开试探性攻城的当日,司马错在楚郢城外与楚国的令尹子兰与大将昭雎面会。

见本国的目的已经达到,楚国已经臣服,司马错自然也不会节外生枝,因此当令尹子兰与大将昭雎带着楚国的臣子出城迎接时,司马错表现得颇为谦逊得体,倒也不至于引起这些楚人的反感。

他当时对令尹子兰与昭雎说道:“在下此番奉王命讨伐贵国,实乃情非得已,事实上太后对楚国始终是念有旧情,在下临行前还得到了太后的叮嘱,不可滥杀楚人,在下这一路前来,丝毫不敢违背太后的意思”

这一番话,纵使是让昭雎这等对秦国满怀不满的臣子听了亦感觉顺耳许多。

不得不说,秦王嬴稷的母亲宣太后,楚国的臣子对她还是有不少好感的。

尤其是当初宣太后说服秦王,将张仪欺骗楚怀王时许诺的六百余商於之地交割给楚国,这的确是让楚国的君臣们大感意外。

而这,也是令尹子兰等人一直坚持秦国对楚国并无恶意的一大依据,认为宣太后纵使嫁到了秦国,仍对故国念念不忘,绝不会坐视秦国覆亡楚国。

但屈原、昭雎、庄辛等臣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宣太后只有只能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照拂楚国一二,但倘若涉及秦国的利益,宣太后绝对还是会站在秦国那边,毕竟她已是秦国的国母,她的儿子是秦国的君王。

就像这次,秦国在因为试图攻占韩国而爆发的伊阙之战中惨败,只能改变策略转攻楚国,难道宣太后就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