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主张下,魏国与齐国相互承认对方的王位,并以此促成「齐魏结盟」,共同抗击秦国。
换而言之,齐国当时的风头很猛,孟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带着学生来到了齐国。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前往齐国,是被他的学生「匡章」邀请的。
匡章是齐国的名士,此人文武双全,他作为齐国的将领,虽然统帅的战役并不多,但却都是足以改变中原格局的战争。
比如「桑丘之战」,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及邹忌变法后的齐国,这两国分列东西的强国首次展开军事上的冲突,匡章即是齐国军队的统帅,他在这场战争中,打得秦国俯首称臣秦国的君主惠文王,派出使者向齐国求和,并自降身份,称秦国为齐国的“西藩之臣”。
此后,秦齐两国二十年未曾直接开战。
再比如「灭燕之战」,匡章率领齐国军队,在短短五十日就攻占了燕国全境,要不是赵国的君主赵雍请来诸国军队联合讨伐齐国,逼得齐威王只能叫匡章率领齐军从燕国境内撤回,这世上已无燕国。
再比如「垂沙之战」,匡章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楚国的令尹唐昧,使楚国大片领土被联军所攻取。
再比如当前,齐、魏、韩三国正在进攻秦国的函谷关,其联军的统帅也正是匡章。
毫不夸张地说,匡章乃齐国的名将。
然而,孟子当初前往齐国的时候,匡章还未具有如今这般的地位与名声,甚至于,还背负上了不孝的恶名。
这个“不孝”恶名,说来也是无奈,原因就在于匡章的母亲生前曾得罪匡章的父亲,因此死后被匡父埋在马棚下,后来匡父过世,匡章没有改葬其母,论其原因,匡章便解释道:“我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若擅自改葬亡母,岂不是背弃了父亲”
但齐人却因此指责匡章不孝。
对此,蒙仲的恩师庄子也曾指责匡章,但孟子却认为匡章做得没错,于是并未责怪匡章,这导致孟子亦连带着被齐人所厌恶,所排挤,最终,草草结束了第一次游说齐国的旅程。
而待等到孟子第二次造访齐国时,正值「灭燕之战」前夕。
当时的匡章已经在「桑丘之战」中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已得到了齐人的认可,因此匡章便再次邀请他的老师孟子前往齐国。
当时齐威王已死,齐国国君乃是「齐宣王田辟疆」,齐宣王并不在乎孟子的“仁政”主张,仅仅将孟子视为一块金字招牌。
就好比在「灭燕之战」前,齐宣王曾询问孟子,是否应当趁此机会吞并燕国。
孟子便委婉地劝说道:如果燕人都支持,那你就吞并燕国吧;如果燕人不支持,您还是放弃吧。
但齐宣王并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命匡章率军攻打燕国,结果,非但燕国的国人都联合起来抗拒齐国,就连赵国的君主赵雍,亦纠集了诸国军队,威胁齐国退兵。
见此,孟子便放弃在齐国施展抱负了想法,因为他已意识到,齐宣王只是将他作为一块“吸引人才赴齐”的招牌而已,就像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我愿意为您盖一座宫殿,助您招收成千上万的弟子。
于是,孟子最终放弃了高官厚禄,带着弟子又返回了自己出生的地方,邹国。
第066章 孟子三
当意识到自己在齐国注定无法推行“王道”、“仁政”的主张后,孟子毅然放弃齐宣王赐予的高官厚禄,带着诸弟子返回邹国,仅这一点,就值得蒙仲对这位儒家圣贤心存敬意。
此后,孟子又讲述他前往其他国家的经历。
这个“其他国家”,其实也包括宋国。
孟子最初造访宋国,是在宋王偃驱逐了其兄剔成君而自立为君之后,孟子意识到宋国将因此出现改变,便前往宋国,希望能施行自己的抱负。
因为当时的宋国,在孟子看来是非常稚嫩的,不像齐国那般已经有了完善的治国理念,说不定他能说服宋王偃当时应该称作宋君偃施行他所主张的仁政。
但很可惜,宋君戴偃是一位崇尚武力的君主,以至于孟子这次造访宋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而正是在那段时期,孟子结识了惠盎。
当时惠盎还很年轻,还并没有出仕宋国,他唯一被重视的,仅仅只是「惠施的族侄」这一头衔。
当孟子在宋国开坛授课时,惠盎也跑去听,且特地向孟子请教“仁政”主张这是孟子当时在宋国唯一的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孟子亦结识了滕元公滕弘当时的滕弘还是世子。
过了约一年左右,孟子返回了邹国,终于决定前往魏国。
当时的魏国,其实已经衰败了,但不可否认,魏国一直是当世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在惠盎的族叔惠施作为国相的那几十年,天底下的学者皆纷纷涌向魏国,直到齐国建造稷下学宫,且惠施又被张仪取代,失去了魏国的相位,当世的“文化中心”,这才逐渐向齐国转移。
在孟子造访魏国前,滕国的君主滕定公逝世,滕元公滕弘继位,他向孟子请教了治国之策,孟子便倾授了“井田制”、“王道”、“仁政”等主张。
虽然滕元公欣然接受,并兢兢业业按照孟子的主张治理国家,但孟子也明白,滕国太小了,无法真正实现他的主张,于是,他在滕国呆了两年后,依旧踏上了前往魏国的旅途。
待等孟子来到魏国时,此时的魏国已被秦国压得喘不过气来,魏国当时的君主「魏惠王即梁惠王魏罃yg」,便向孟子请教击败秦国的办法。
但很可惜的是,这位魏王要的是如何尽快击败秦国,他需要的是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兵家圣贤,而不是孟子这样主张仁政的儒家大贤,因此,孟子没能得到魏惠王的重视。
第二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魏嗣」继位,孟子再次拜见魏襄王,可他发现,魏襄王远没有其父魏惠王睿智,既急功好利,又不肯听取他的建议。
正好这个时候,齐国的齐威王过世、齐宣王继位,于是孟子便离开了魏国,再次前往齐国,去求见齐宣王。
待等到二次游说齐国失败后,孟子返回邹国。
此时,宋国的君主戴偃已自立为王,且这个时候,惠盎已在宋国出仕,用孟子那一番“仁者无敌”的言论,说服了宋王偃。
得知此事后,孟子感到非常高兴,便再次造访宋国,并在宋国呆了数年。
但在此期间孟子亦逐渐发现,宋王偃虽然接受了惠盎那一番“仁者无敌”的言论,但其本身崇尚武力的性格却并未改变,说白了,宋王偃施行仁政的目的,是为了强大宋国的国力,以便于日后攻伐其他国家。
这让孟子感到有些失望。
正巧这时候,鲁国的国君鲁平公欲重用孟子,让当时在鲁国仕官的孟子的弟子乐正,邀请孟子前往鲁国。
于是孟子便离开了宋国,来到了鲁国。
然而就在这时,鲁平公宠爱的臣子「臧zng仓」在君主面前说了一番孟子的坏话,使鲁平公改变了主意。
后乐正将这件事告诉孟子,孟子感慨道:“我不能见鲁侯,乃天时也,又岂是因为那个臧仓”
感慨之余,孟子带着遗憾又返回了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