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景升没信心啊”司马徽摇了摇头,叹息着说道:“再怎么说,荆州还是有十万大军,战船千艘,钱粮无数的,若是有雄主统领,未尝不可以逐鹿中原。”
“袁本初、袁公路等人,比刘景升如何”庞德公不紧不慢地问道。
司马徽话头一窒。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袁术这两兄弟更是多年来苦心积虑,笼络了一大批的追随者,趁着孝灵皇帝驾崩,董卓乱政,又赚了一大笔政治资本,拉起了傲视群雄的军队,占了人口密集的富庶之地,俨然是要将刘氏取而代之。
可这还没过几年呢,这两兄弟一个尸骨都化成了灰,一个即将化为尸骨,而以摧枯拉朽之势碾压他们的,正是那位打着“汉室宗亲”旗号的北方霸主。
抛去实力不说,如今那位重修洛阳,兴太庙,建社稷坛,又铲灭了李傕郭汜,用逆贼的脑袋告慰汉家二十多位先帝,在法理上又占据了优势。
跟刘备相比,刘表这些年来可以说是碌碌无为,用了将近十年时间,才把荆襄、南四郡全部纳入自己治下,对外更是没一点声音,最辉煌的军事成就,不过是在岘山误打误撞射死了孙坚,赶走了盘踞南阳的袁术,又在宛城误打误撞地射死了前来劫掠的西凉军大将张济。
这种表现,实在是让人生不出太多敬畏之心。
“荆襄地处八方往来要道,无险可守,之所以能够享受几年太平,不过是周遭没有强敌,或是他人无暇顾及而已,一旦战火烧到这里,只怕那所谓的十几万大军就灰飞烟灭喽。”庞德公冷笑着说道。
庞德公在鱼梁洲隐居了这么多年不假,但他庞家在荆州根深蒂固,跟其他大族关系密切,如今荆州当政的世家代表之中,也就蒯良蒯越兄弟入得了他的眼,其他的都不过是庸才,武将像什么蔡瑁张允,镇守江夏的黄祖,更是一群废物。
当然了,这些人各自有其长处,但绝不应该放在军队统帅的位置上,让他们把持军政,也从侧面表现出刘表的无能。
“北面那位据说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本事,就能给你安排到合适的职位,这也是我让士元前去洛阳的原因,一起走的还有徐庶徐元直,他们两个人不喜欢研究经义,专门捣鼓什么用兵和理政之道,留在荆州太浪费了。”庞德公继续解释道。
“可是这一次洛阳是收十余岁的孩童,只怕”
“谁让我们还在刘景升治下讨生活呢实在是不敢动作太大啊。”庞德公无奈地摇了摇头,“宜城马家算是胆子大的,他们居然把马良都给送走了。”
“号称马家三代一遇的白眉儿”司马徽瞬间瞪大了眼睛,“看来马家是铁了心了。”
第十五章 重臣归来
外界因为御学堂的事情乱成一团,而在洛阳,刘备最近这段时间却是过得悠哉悠哉。
关羽的长子关平、次子关兴,张飞的长子张苞,太史慈之子太史享,以及不少老部下的孩子都陆续抵达了洛阳,这些孩子从小就是玩伴,之后跟着各自的父母前往四方,此次久别重逢,不但他们彼此之间兴奋雀跃得不能自已,就连刘备和张宁这些看着他们长大的长辈,心里也是高兴得不行。
虽说刘备不信什么“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一套,但不得不承认,父辈基因优良,生下来的儿子且不论智力高下,至少都有一副好身板,像关平太史享这几个年龄大点的,才十五六岁,就已经长到了近八尺高,壮得像是小牛犊一样,再加上自幼习武培养出的气质,往那里一站就威风凛凛,令人称赞不已。
他们就是御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仲夏时节,另一位重量级人物,韩州大都督张焕张子元也带着家小,千里迢迢抵达了洛阳。
张焕在韩州经营了十年有余,在他的治理下,整个朝鲜半岛从以往的蛮夷之地,变成了汉家人有口皆碑的富庶之乡,通过大力发展渔业、航运业和造船业,韩州与大汉本土沿海各州之间的航运往来也变得越发频繁,根据张焕和麾下幕僚们的估计,只要将这种势头再持续五十年,朝鲜半岛就会被彻底同化,成为大汉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寓居辽东的管宁、王烈等人,也开始编纂韩州州志,将朝鲜半岛的文明起源确定为殷商覆灭之后,由商朝遗民们建立的箕子朝鲜,以及秦汉时期的卫满朝鲜,在张焕的强烈建授议意下,包括秽貊、南扶余、三韩等民族,都被考据为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的附庸,从未有过独立地位,朝鲜半岛自古就是由华夏民族统治,从未离开过祖国母亲的怀抱。
至于这段历史与史记、汉书等典籍记载内容的冲突,管宁义正辞严地表示,太史公、班固等人从未到过此地,只凭借口口相传的只言片语,难免会有错误,而他们这些当代学者,脚步踏遍了韩州的大好河山,从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入手,得出的结论内容详实且严谨,理应作为权威证据流传后世。
对这种言论,刘备表示自己还是比较赞同的,但出于严谨,他还是善意地提醒管宁等人,再从山海经的内容里入手,多多考据,尽量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正因为张焕在民生、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贡献,以及这么多年来表现出的忠诚与勤勉,刘备认为,再把这位老兄弟放在海外已经不太合适了,于是他亲自写信,将张焕召了回来。
好容易等到张焕,刘备却被他吓了一跳,还以为这家伙快累死了,连忙把张焕安排着住下,又派了几名御医前去诊治,开了一大堆的药方。
经过十几天的歇息调养,再见面时,张焕脸上就没了刚从韩州赶回洛阳,因为舟车劳顿和对气候的不适应而表现出的疲惫和病容,重新变得精神奕奕起来。
见张焕恢复了健康,刘备也终于放下心来,二人在洛阳周边往来巡视,交流着对国家未来的意见,没过多久,张焕就掌握了朝廷当前的全部情况,这时候刘备就觉得,是该确定他的去向了。
“子元,想好了吗”刘备问道。
按照之前刘备的设想,张焕是要接手尚书令的。
尚书令这个官职最早始于秦朝,隶属于少府,负责管理文书和传达命令,职轻权重,往往是由天子近臣担任。到了孝武皇帝的时候,为了削弱相权,特意设置内朝官,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奏章,这个职位也就越发地靠近了郭嘉政治中枢。
光武皇帝中兴之后,有鉴于先汉末年大权旁落于外戚大臣,故而再度收拢权力,尚书职权不仅仅限于处理奏章,掌管机密,甚至可以制约三公,官署也被置于皇宫之内,故而被称作尚书台,可以说是最靠近天子、最被天子信赖的位置。
就连刘备登基之后,第一时间也是把尚书令的职位交给郭嘉兼领,只有这样才能放心,但在他心中,拥有绝对才能和忠诚的张焕,才是尚书令的最佳人选。
为了给张焕足够的职位级别,刘备还准备效仿记忆中沿袭了千年的三省六部制,将尚书台升格为尚书省,正式成为中央最高政令机构,尚书令也不再是隶属于少府编制下的千石官员,而是地位相当于丞相的顶级高官。
但张焕对此很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