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刘备没有。
听了关羽讲话之后,刘备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便把话题重新拉回并州作战的人选上来,可是这一问,众将竟然都想率军去河内,愿意前往并州腹地的几乎没有。
而他们的理由也是大同小异。
经过几年战争的磨练,这些将领们几乎都是大规模作战、大兵团作战的好手,尤其对长途奔袭、穿插调动这种作战方式情有独钟,可是并州东有巍巍太行山,长达千里的连绵山脉之中,只有八条可以通过大队人马的狭窄通道,他们熟知的战斗方式根本施展不开。
就算通过长途跋涉,进到并州腹地,他们要面对的就会是群山环绕一个个盆地的地形,同样没有什么花哨仗可打,只能挨个攻打关隘,再加上遍布各处山林的贼寇盗匪,想要彻底平定并州,就算有再多兵力,也至少要花费三五年时间。
大家都是有雄心壮志、渴求建功立业的人,如今天下有那么多用兵之地,谁愿意钻到并州那个山路十八弯的地方去啃上几年石头
如果刘备把重任交给自己,那他们自然不会退缩,但要让这些人主动请缨,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既然没人愿意主持并州战事,那我们就只能通过向雁门增派兵力,让宪和与子经二人多费心了。”刘备早就猜到是这样一个结局,压根没有勉强的意思,当即拍板,还是由简雍和牵招继续进行他们在并州的行动。
接下来,就是讨论谁要前往河内作战的事了。
大家都知道河内是洛阳的北部屏障,拿下河内之后,只需要渡过黄河就可以光复大汉王朝的国都,面对这样的殊荣,谁都不想错过。
赵云第一个发言,希望由自己前往河内,而他的理由也很充足当年刘备参加董卓讨伐战,曾经在河内待过一段时间,赵云作为当时骑兵部队的主将,带着麾下将士们踏遍了河内的大部分地区,对当地地形和风土人情了然于胸。
听赵云这么一说,黄忠可不乐意了:大家都是跟着使君一起去的,记载河内山川河流走向、各处城池虚实的军用地图,更是群策群力的成果,谈不上谁对地形的了解超过其他人。
再说了,河内城池众多,还有几条每逢夏秋季节就要涨水的河流,赵云和他的白马义从看起来兵力强盛,但缺乏攻城手段,机动力也会受到限制,只适合进行扫荡任务,真正的硬仗还是得攻城经验丰富的步兵部队来做。
“汉升兄这么一说,关某岂不是当仁不让”没等黄忠自告奋勇,关羽就轻抚着长须笑了起来。
要说攻城经验,在座诸人哪有比得上他的
黄忠皱起眉头,苦口婆心地劝说起来,“云长,你如今可肩负着整条黄河防线的重任,怎能轻易率军远征,这种小仗交给我们就行。”
见几员主将开始争夺出战的机会,其余将领或是笑而不语,或是煽风点火地帮腔,片刻之间,偌大的议事堂就变得像是菜市场一般。
刘备和郭嘉几个却化身吃瓜群众,笑呵呵地看着武将们争吵,时不时地插上两句话,他并不排斥这种内部竞争的氛围,因为众将长期配合作战,彼此私交相当好,即便是争,也都不会真的生气。
更重要的是,有郭嘉这个家伙在,通过有意无意的引导话题,不知不觉间,一个大概的战略框架就在众人的群策群力中搭建起来了。
争论变成了讨论,主题也从谁去打,变成了怎么打。
见到众将时不时地把视线投向挂在墙上的地图,刘备索性让他们把地图摘下来铺在桌子上,十几个人便围成一团,开始指指点点地研究起了具体的部署。
“你们慢慢研究吧。”会议进行到这个份上,刘备觉得自己也没有再坐下去的必要,便施施然起身,带着一直坐在桌子最末端的诸葛亮走出了议事堂。
第十一章 扭转思想
“感觉怎么样”出了议事堂,来到自己的书房之中,刘备脸上带着笑意对诸葛亮问道。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参加重大事项的会议,虽然年龄还小,只是以旁观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坐在角落,但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能够进入到这样的场合,已经是极其了不得的事情了。
纵观历史,愿意这样培养年轻人、能够这样培养年轻人的,也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燕国慕容家了。
慕容家族通过培养慕容恪、慕容垂这两个年轻人,获取了远远超过成本的收益,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远在这两人之上,所以他从来到邺城的第一天起就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让诸葛亮尽早地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领域,尽可能多地从别人身上汲取经验。
对于天才来说,年龄决不应该成为阻碍他们发展的因素。
“大开眼界。”诸葛亮笑着答道,他是个聪明人,从旁人惊讶且羡慕的目光中就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心中充满了对刘备这个老师的感激之情,此时回答得恭恭敬敬,态度极其诚恳,“只是这么多人七嘴八舌,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总觉得有些失了体统。”
刘备不禁笑了起来。
能够提出这种意见,并不是因为诸葛亮假清高,而是当时的气氛在旁人看来确实有些不符合讨论者的身份:沮授和郭嘉因为对粮草运输损耗的不同计算方式起了争执,关羽和黄忠为了出动多少人马可以确保拿下河内而吹胡子瞪眼,公认用兵巧变的张郃则是扮演起了张杨一方,跟其余众人探讨起了可能会遭遇到的各种困难。
总之,这一场会议跟诸葛亮憧憬中高冠鹤氅、手执羽扇、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