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衍儿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对这件事深信不疑,他们这些做祖辈的,相信他就可以了,没必要在这件事上,担无谓的心。
如果卫老侯爷知道,卫衍深信不疑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皇帝对他这么好,肯定不会在这种事上骗他,卫老侯爷恐怕要气得吐血的。
皇帝在这件事上骗人的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卫衍这傻孩子,竟然这么轻易相信皇帝说的话,真的不怕哪天被皇帝卖了,还在帮他数钱吗?
幸好,卫老侯爷并不知道这些前因后果,所以他依然可以这么笃定。
在座的四个人,三人同意,一人反对,这个反对的人,又不善言辞,更没脸当着儿子的面,去对父母撒娇,进而达到他的目的,肯定是没办法翻盘了。
所以,就算卫衍自己很是纨绔,却望子成龙,不乐意儿子做个纨绔,也改变不了卫敏文接下来,当定了这个纨绔。
也许,这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子承父业吧。
“侯爷,时辰差不多了,是不是该摆膳了?”福祥细听厅里的说话声,已经告一段落了,他走到了门口,询问道。
“好,这就让人摆膳吧。”卫衍看了下时辰,点头同意了。
正院里用膳的地方,安置在了东边第一间。
见永宁侯点了头,福祥向外示意人开始上菜。这边的膳食,都是小厨房做的,走的是清淡精致风。
这么做,一来是因为卫老侯爷和老夫人年纪大了,为了他们的身体着想,膳食也该清淡些。二是因为永宁侯的膳食,也有许多禁忌,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用,最后呈上来的膳食,肯定略嫌清淡了。
不过只要有心,萝卜都能雕出花来了。永宁侯的膳食,口味和种类不能追求多变,但是食材的品质却可以精益求精的,烹调的手法更是需要严加磨炼。
卫衍院里的这个小厨房,就是按照这些要求来选掌勺的厨子的,最后呈上来的成品,自然非常讲究。
卫老侯爷和柳氏,并非没有见过世面,但是看着这些精益求精的膳食,看着这些御用的盘碟,对于儿子在皇帝那里的受宠程度,大概第一次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毕竟往日里,皇帝虽然赏这赏那,却不会来插手忠勇侯府的内务,卫老侯爷和柳氏,自然不知道卫衍在宫里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现在,他们终于对此有了直观的体验,不过这个体验,却让他们很有压力。
柳氏先前就担心过,卫衍的俸禄能不能支撑府里的花用,卫家的仆从们接手了这些内侍的活,能不能精心照顾好卫衍,而现在,卫老侯爷也意识到这一点了。
一旦卫家的人接手了,儿子的生活状况却一落千丈,就算儿子没有怨言,宫里的那位,恐怕又要乘机插手这边府里的内务了。
卫老侯爷自然不愿意皇帝太过插手这边府里的事。
宫里是皇帝的地盘,皇帝怎么精心照顾儿子,都是皇帝的心意,旁人不会和他去争,但是永宁侯府,合该是儿子的地盘,老是让皇帝插手,显然不是个事,被人知道了,更是件麻烦事。
但是卫家的仆从,一旦提供不了这么精心的服侍,皇帝要插手,他们好像也无话可说,毕竟,皇帝要是打着不能委屈衍儿的旗号行事,他们那些反对的话,就很难说出口。
卫老侯爷和柳氏对望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担忧。
唯有卫衍,并不把这当一回事。
粗茶淡饭的日子他能过,而且并不觉得有多苦,奢华享受的日子,他也可以坦然享受。
毕竟,他在十多年前就和皇帝同寝同食,这些事就算开头他很惶恐,后来也要变得习以为常的。
“衍儿,府里的厨子,恐怕做不出这么好手艺的膳食。”众人安静地用了一会儿膳,卫老侯爷看着儿子,突然说道。
“做不出来就做不出来好了,孩儿又不挑食。”卫衍不解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
府里的厨子,手艺不如宫里的厨子,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若是哪家得了手艺一流的厨子,献给皇帝也是很正常的,为什么没事找事,要去和宫里的厨子比手艺?
福祥正站在一旁,盯着人传菜,听到永宁侯这么说,他的涵养功夫就算再好,掩在袖子下的手指,依然忍不住抖了抖。
呵呵,永宁侯说他不挑食?
对此,想来皇帝陛下有许多话要说。
好吧,永宁侯现在好像是不挑食了,但是在皇帝的这般宠溺下,他能保持住多久,这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问题。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家母子
卫家人其乐融融, 尽享天伦的时候,皇家的那对母子,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日清晨, 景骊带着人, 离了永宁侯府, 回到皇宫, 就得了高庸的汇报,知道了昨日太后派人来请他过去的事。
这日他有早朝, 他就点了点头, 没有多说什么, 由着人伺候着,换了朝服, 上早朝去了。
昨日, 李昭仪自请出宫,眨眼间就变成了明惠县主的事, 或者消息灵通,或者关注此事的大臣们,基本上都知道了,有人免不了又要为这事唠叨他几句。
但是皇帝愿意, 李昭仪自个儿也愿意,就算有些人对此事非常看不顺眼, 暗地里觉得李昭仪这么做, 真是成何体统, 不过除了那几句老生常谈, 他们也没有多少话可以说道。
另外有些人,皇帝那日下旨,要放人出宫,他们当时都是表示反对的,但是始终偷偷关注着这事的动静,到了此时,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送女入宫这事,怎么说呢,乐意者是相当乐意的,就算宫里没挑中他们的女儿,他们也要上下打点,到处活动,想尽办法把自家女儿塞到宫里去,但是不乐意者……嗯,他们就算心里不乐意,也绝对不会让人知道他们真正的想法。
皇家是天下至尊至贵之地,再源远流长清贵无比的家族,明面上也要认这个理,至于暗地里会不会鄙视皇家只是些粗鄙爆发户,不过就是兵强马壮机缘巧合才得了天下,那是另外一回事。
不管哪个家族的女儿,能被宫里挑中,有幸去皇帝身边侍奉,都是其家族莫大的荣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敢当众表示出来,就是做人不识趣了。
对于那些这般不识趣的臣子,不消说,被皇帝知道了,肯定没好果子吃了。
心胸宽大点的君王,大概就让那人坐坐冷板凳,任凭他百般努力,也不去提拔重用,心眼狭窄些的,恐怕就要想办法给人穿小鞋报复了。
这些大臣,原先不敢不识趣,一旦自家的女儿被宫里挑中了,全都乖乖叩谢天恩,欢欢喜喜地送女入宫。而今他们却发现,原来自家女儿这是真的有了离宫的机会。
是的,很多有女在宫里的大臣,在皇帝下这道旨意时,个个表示反对,并不是全部想要以女幸进,而是他们怀疑皇帝又在故作姿态。
这种事,前例比比皆是,朝堂上混久了的老狐狸,自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比如说,皇帝哪天突发奇想,想要给自己刷一层明君仁君的声望了,他就下这么一道旨意,等到大臣们一劝二劝三劝,再表示,他是迫不得已,才不得不收回成命。
如此这般几个来回,皇帝想要的声名到手了,美女也没有损失,岂不是美哉快哉!
这些大臣要是在事态没有明朗化之前,急急忙忙表态了,恐怕就要坑了自己,坑了自家女儿了。
但是李昭仪的事,终于让他们意识到,皇帝这是来真的了。既然如此,他们的心思自然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