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76(1 / 2)

后聊聊天。”

“有劳娘娘”

宫中如今的形势,只怕由不得自己去选择。于绯诗当然知道,所以在得知太后与易无风之间的争端时,于绯诗就为自己选了一条后路。

知道太后的郁结所在,于绯诗在来时就已经想到万全的方法。

免去寿昌宫内的宫人们对自己的见礼,于绯诗做出“噤”声的动作。拨开寿昌宫内的水晶帘子,小步的步入寿昌宫的内殿。悄无声息的走到端坐在床榻上的太后跟前,屈身轻声问礼,

“臣妾芳华宫于氏见过太后娘娘”

闻声抬头,太后眼里的余光扫过于绯诗恭敬的眉眼,

“你怎么来了”

并不打算拐弯抹角,于绯诗自顾的起身,朝着太后莞尔一笑,

“因为太后不愿意用膳,所以皇上就让臣妾过来伺候太后呢”当然不是易无风叫于绯诗来的,不过是为了让太后的心里舒坦一些。于绯诗自觉的道,边说着,边走近太后身边去,

“玉阳王是臣妾的姐夫,所以,臣妾知道太后忧心之事”并不打算隐瞒自己前来的目的,于绯诗弯着身子在太后跟前如实开口。

“那你能解哀家的忧愁么”听完于绯诗的话,太后挑了挑眉,问。

“臣妾也不知道。”于绯诗答,

“不过,臣妾倒是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

“太后您想呀,这天下不也是皇上的天下,江山亦是皇上的江山呢。皇上俨然有不爱惜的道理”

“这哀家自然知道,哀家只是担心呀”不知怎的,一见着于绯诗和绚的眉眼,太后就有着想与她说话的心思。

“其实,太后不必担心呢。这世上两全其美的事情多了去了,太后您看那马车,不是也要两个轮子拖着,它才能走么。若把江山比作那马车,那两个轮子,不就是各方势力么。虽说举荐制不能废,但不代表着科举制就不能推行呢。太后您说呢”不敢将话说的太满,于绯诗只是隐隐的提示着。

从于绯诗的话中,太后也是明白过来,黯然的眸色亮了少许,

“两全其美,倒是个极好的办法。可是皇帝能愿意么”

“只要太后您愿意用膳,陛下定然是愿意的呢。”见的太后的神色有着松弛的痕迹,于绯诗上前蹲在太后身前,大胆的用手抚上她的手道。

“好,好。你真是个好孩子。”既然于绯诗这样说,太后自然懂了于绯诗的意思。立刻就让人传膳进来,

“来人,传膳。”

听到命令的碧秋松下口气,赶紧的命人传膳。

见的太后心中郁结已经解除,于绯诗仍是留在寿昌宫中陪着太后用过膳后,才跪安回了芳华宫。

回到芳华宫时,慕婉还在,看着于绯诗回来,匆匆的迎上去,

“如何,劝下了么”

“那是当然,有玉阳王爷的先见之言,岂有不成的道理。”笑着回复慕婉,于绯诗如实答。

日间的时候,因为太后的到来,良钥等人被赶出御书房,便前往芳华宫寻找慕婉。在良钥口中,于绯诗隐约猜出太后与易无风的争端。没有到,果真传来太后心情不佳,不愿用膳的消息。

于是,才有了于绯诗的刚才之举。

拉着慕婉,两人直直走入芳华宫中。

太后离开御书房后,良钥又回到了御书房中。此时并不在芳华宫中,于绯诗拉着慕婉走到书案前,执笔在雪白的纸张上画了一辆马车,并两个马车的轮子画的极大。画好之后,把画交到慕婉手中,嘱咐道,

“慕婉,把这个交给玉阳王爷。然后,你提醒他一句,两全其美,必定是最好的选择。”

“好的。”接过于绯诗的话,慕婉点头答应下来。

接着,于绯诗似是想起什么,提醒慕婉一句,

“还有便是,千万不能说是我的主意。”

这下,慕婉极为的不懂,问道,

“为何”

并没有给慕婉一个清晰的回答,于绯诗只是笑了笑,曰,

“后宫不得干政”

第122章 分庭抗礼

今日的早朝静谥中飘出压抑的味道。

宽敞明亮的大殿,金漆堆砌出来的梁柱几欲擎天,用着最为古老的雕刻手法在柱身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从殿檐顶端,顺着梁柱的周身垂下来的云帷轻盈妖娆,被一根细腻的丝线拢在梁柱上。

淡黄的颜色,点缀着闪耀的柱身,庄严中透着丝丝柔和。

大殿的地板,铺着明亮的金色地砖,被擦拭的一尘不染。清晰的映出文武朝臣,分列而站的英挺身影。

高高端坐在帝王宝座上的易无风,一身明黄色的龙袍,胸口的位置用金色丝线勾勒着真龙的痕迹。三千青丝一丝不苟的固在头顶,亮色的盘龙金冠内。玉面朱唇,不苟言笑,不怒而威的模样压在众臣的心头,迫的他们大气都不敢喘下一声。

站在王座一侧的玉公公往前走出几步,提了提气,高扬出声,

“皇上口谕,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郑国公终于按捺不住,从武官之首的队伍中走出,双手抱拳,在易无风跟前弯下腰身,

“启禀皇上,臣有本有奏。”

“讲”慵懒的启了启唇,易无风斜睨郑国公一眼。

不动声色中又带着懒懒的眸光,投到郑国公身上,使得郑国公没来由的打下一个寒颤。甚至不敢抬头对视易无风的目光,自顾低着头,开口,

“并州刺史之事是臣教导无方,才使得门生胡作非为。为弥补这个过失,臣特意从世家子弟中挑选出佼佼者,还请陛下查核,看他们之中谁有能耐,可以接任并州刺史之职。”

哪能不知道郑国公心里打的算盘,易无风岂会让他如愿,放下撑在额头上的手掌。微微正起身,斜睨在郑国公身上的目光换位正视,

“并州刺史之事就不劳郑国公费心了,朕已决意推行科考之制,至于何谓科考之制,朕已告知礼部。于相已经着实科考事宜,于相,你来告诉郑国公,何谓科考。”

得易无风亲自点明,于暻笙不敢怠慢,忙忙从文官之首踱步出来,弯着腰答,

“是,微臣遵命”而后,才是与朗朗声道,

“所谓科考则是通过设置考题来选拔人才,得皇上旨意,中书省与礼部已经做出周详计划。科考总体可以分为四场,先是院试,再到乡试,然后到会试,最后到殿试。院试与乡试则是由各州府衙门自行举行,会试则是由礼部执行,至于殿试乃是由陛下亲自执行。层层筛选,务必选出最优越的人才,通过院试的前三甲则可以参加乡试,而乡试的前三甲就可以参加会试,会试的前三甲便可以参加殿试。由皇帝陛下亲自考核之后,再按才配职。”

堪堪等的于相说完,易无风扫过郑国公一眼,接着开口,

“于相的意思,郑国公可是明白”

“回皇上,微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