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785(1 / 2)

明白的道理,他们在实践中逐渐都会接触到,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走正。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其长远和未来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如今的教育制度,虽然经过杜睿的改革,已经较之以前,发达了不少,可是说到教育子女,很显然还是这种家庭式的教育更为妥当。

杜睿本身便是名士,他教授的弟子,如今遍布大唐的各个阶层,或为高居庙堂,或为大唐牧守一方,可见杜睿的教育方式,与那些饱学大儒相比,显然是要先进的多的。

更加重要的是,杜睿教授子女,并不刻板,他始终都认为,人活一世,从小到大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子女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定位应该有所不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中讲:“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子女在十岁之前,也就是幼年阶段,孩子年纪尚幼,理解力辨别力都相当有限,而模仿力却相当之强,因此,这个阶段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定位主要应该是教官与学生的关系,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教导孩子,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才能做对。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礼记内则中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革,女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按照礼记的记载,从孩子会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开始,就要教给他用右手抓取食物进食;当孩子会说话的时候,是男孩就要教给他用“唯”来应答,是女孩就要教给她用“俞”来应答。“唯”和“俞”都是应答语,二者的不同在于“唯”的声音比较刚直,“俞”的声音温婉轻柔;是男孩就要给他佩戴皮革做成的小囊,是女孩就要给她佩戴丝做的小囊;到孩子长到六岁的时候,就要教给他识数和辨认方向;孩子长到七岁的时候,就不让男孩和女孩同席而坐了,古代席地而坐,“不同席”就是不坐在同一块席子上。

同时,也不让男孩女孩在一起吃饭,长到八岁的时候,就要教给孩子在进出、就席吃饭等日常生活事务中,学会尊让长者,让长者在先自己在后,长到九岁的时候,就教给孩子怎样计算日期,到孩子长到十岁的时候,就要送男孩出外就师求学,学习写字和记事,学习初级的礼乐,遵守此前学习的谦让之礼。并且,要让孩子在外面住宿,不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穿帛做的衣裤。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十岁之前幼年子女的教育主要是教导式的。古代贵族上层,有专门的子师负责教育孩子,依据不同年龄,教导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里的子师扮演的其实就是一个教官的角色。

从礼记中记载的教育内容来看,十岁前幼儿教育显示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注重性别意识培养。从应答的声音语调、佩戴的饰物到就席用餐,都注意培养他们的性别意识,第二,注重素质教育。十岁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包括常识性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更包括初级礼仪,并且特别强调要把学到的礼仪施行于日常生活中。

杜睿自然不至于那么刻板教条,可是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却丝毫都不肯松懈,而且相比较于对子女的素质培养,他更加在意的还是对子女的品德教育。

在这方面,他更多借鉴的便是在后世享有盛名的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后世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杜睿虽然瞧不上儒家的迂腐和虚伪,但是那些忠孝仁义,不管是真是假,总归说出来,就是教育后人的,对这些他自然还是十分欣赏的。

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首先教育人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人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人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

杜睿并不想着要他的子女也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对待子女,他一向都坚持着因材施教,若是当真有天分的,便多加教导,若是不然,杜睿也要坚持着一个底线,那就是将子女教育成一个好人。

杜睿有子二十三人,安康公主所生长子杜学文,杜睿并不担心,虽然这个长子没能如他母亲所想那般继承杜睿的文才,反而自小便好修习武事,可杜睿并不觉得如何失望,他能看得出,杜学文骨骼惊奇,是一块练武的材料,而且杜学文自小便性格坚毅,有胆识,若是不走从军这条路,反倒是可惜了。

而且杜学文身为杜睿的长子,将来自然是要继承他的爵位,只要他能修身养性,磨一磨性子,将来便是不能立足朝堂,也能在外为将。

宝钗所生次子杜学义,性情淡然,不好仕途,反倒是对书画颇有天分,杜睿也不曾强求他修习学问,反倒是对他的书画时常指点,这父子俩个倒是有些共同语言。对杜学义,杜睿也是不担心的,但凭他那温文和善的性子,将来便不难保一世的平安。

三子杜学桢和杜学义是双生子,和杜学义一样,他也最好书画,而且其天分还要超过他的次兄,如今不过二十岁的年纪,便能写的一笔瘦金体,于绘画上隐隐有大家之风,只是他性格刚烈,又好学魏晋名士,颇有几分不羁的风采,倒是让杜睿放不下心。

伊莎贝拉公主所生的四子杜学武,是杜睿最为看重的一个儿子,自小便潜心研究学问,而且还不好死读书,在杜家祖茔之时,与杜睿总论世事,时常有些惊人的言论,对他,杜睿是寄予厚望的,甚至有将其培养城他接班人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