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780(2 / 2)

美国因为怕失去他们的霸权地位,动辄以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网络安全等名目对别人指手画脚甚至动手动脚,夸大外部安全威胁以实现其战略意图,为保障自身“安全”让别人不得安生。

这些怕集中起来,就是美国的最怕。美国最怕失去霸权。美国奉行的是“我能打你、你不能打我”的强权逻辑。美国安全战略的核心就是保障其全球霸权的绝对安全。

美国不想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他们尽可能的回避大规模的战争,英国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后世的美国如此,现在的大唐也是如此,如今的大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霸主,尽管有些地方,有些小国,根本就不知道东方还有一个大唐的存在,但是那不要紧,连世界都还没有看清的国家,如何能威胁到大唐的霸主地位。

大唐不想失去这个霸主地位,集中就体现在了这些朝臣的身上,他们害怕失去,害怕失去现在所有的荣光,害怕一旦他们失败了,一切的荣誉都将消失。

可是他们却忘记了,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坐等上天赐予。

杜睿只是和李世绩交换了一下眼神,便不说话了,一直等到内监过来通知上朝,众人才神情各异的走出了班房,分班站立,走进了太极殿。

李贤端坐在龙椅上,等着众臣参拜,这段时间他的心情不过,因为此前房舒那件事,让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这对一个皇帝来说是件好事。

虽然在登基之前,李贤对这个位子,心里带着些恐惧,但是坐上了之后,谁不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呢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贤伸手虚托了一下,道:“诸位爱卿平身”

以往这个时候,都是该李贤身边的内监说开场白的,但是这一次没等他开口,杜睿便当先站了出来。

在众臣的注视之下,杜睿走到大殿的正中,跪倒在了品级台下,李贤登基以来,曾下过一道恩旨,准许杜睿不下跪参拜的,但是这一次杜睿跪下了。

李贤一愣,连忙起身,侧过身,没有受杜睿的全礼:“宋国公有何事,尽可直言,无需如此大礼”

杜睿对着李贤一败,从衣袖之中拿出了一份奏折,双手高举过头,道:“圣上臣杜睿有一本奏上”

杜睿说完,便将奏折打开,当殿念道:“微臣大行台尚书令,宋国公杜睿,百拜圣上当面,我大唐开国至今,已立数十年,高祖皇帝龙兴太原,彼时天下汹汹,四海动荡,幸赖高祖皇帝躬行仁义遍布海内,以使天禧群豪归心,四海重归一统。

我太宗皇帝敦继大位,大唐久乱初安,贫困衰弱,内有余孽作乱,外有突厥威压,诚乃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所以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有大志向的文臣,竭尽全力的辛劳。

这是因为众人感念太宗皇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隆恩的原因,时天下群豪,英杰尽在朝中,生聚教养,方有北伐一战成功。

圣上以冲龄得继大位,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本朝三位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上谏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杜痒盛,张言硕,王玄策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选拔来给予圣上。臣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屈突通,屈突寿,高行真等人,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也常称赞他们的才能,以使拱卫京城,臣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太宗皇帝以开贞观盛世,致使大唐得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前隋所以衰败的原因。

太宗皇帝,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臣谈论起这些事,对于前隋炀帝的做法,没有不感到遗憾的。

内阁重臣,禁军骁将,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圣上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大唐皇室才能够万世永昌,天下才能安泰承平。

臣本是个平民,幸赖得以生在盛世天下,才能得以周全己身,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高居庙堂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臣身份低微,学识浅薄,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臣府上来访看臣,征询臣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因此臣深为感激。

太宗皇帝也以为臣之陋才可堪一用,拔臣于微末之间,委以重任,十数年来,幸得尾从,倍加信重,太宗皇帝驾崩之时,又委以托孤之重,臣至今想来,仍旧倍加惶恐。

后先帝临朝,以臣为百官之首,奉命西征吐蕃,幸赖先帝洪福,芒松芒赞授首以降,后臣不孝,忤逆当朝,先帝不忍降罪,使臣得意苟全性命,此皆先帝恩重。

先帝大行,臣又受命托孤,算来,臣自步入仕途,至今已有三十二年了。

先帝深知臣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了臣。接受遗命以来,臣日夜担忧兴叹,唯恐先帝托付给臣的大事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