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669(1 / 2)

发展,经济上把中国固定在其劳动力工厂的地位,政治上孤立分割中国,军事上包围中国,打压中华之心昭然若视。由于地理因素和一片坏账没有处理好的原因,其对中国的压力更多是属于幕后操盘,是中国未来长期的最主要的对手和合作对象,无论民间还是政府对西方势力都已经是相当警惕了。

最后就是日本,日本距离南海很远,就地理来说其和中国冲突区域更应该是黄海北海一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积极的介入南海事物呢

人们都想到了美国在背后作祟,这当然是存在的,可不要忽视对于日本本身,这一步棋也是极大的有利。

日本在战败后,在军事和政治上受到打压,整个日本都笼罩在美国的阴影之下,从日本在战后的表现来看,不断参与国际军事行动,扩大军备和国际影响力,都是在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国际影响,这和当年一战后德国的“雪耻”思想有类似之处,只不过二战对日本破坏太大,其实力不如德国,且被美国限制的很死,所以到了二战60年后他们才有喘息的空间。也就是说日本的目前寻求的复兴绝不是单单提升国际地位这么简单,而更包含了深层的军国主义思想。

南海对于北约是交通要道,是军事力量进入亚洲的必经之路,而对于日本本身的崛起和复苏,其意义更大,当年二战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失败是必然的,可极大加速其衰弱和失败的节点就在于其南海交通线被破坏,导致物资无法输入日本本土,南海地区实际上是日本这条毒蛇的七寸。

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岛国,现代战略思想注定了资源就是他的战斗力和生命线,一旦没有足够的战略资源,日本是铁定要失败的。

因此也可以说日本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甚至是军国主义复兴的物质基础,就取决于他能不能建立一条稳定可控的,由南海地区经由台湾琉球直至本土的物资输送线,能建立起来,日本的威慑力将大大提高,要是南海被中国完全掌控,对于北约可能只是失去一个支点,对于日本则是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和复兴的可能,也就不难理解日本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这么积极的参与到南海问题之中了,日本在南海的背后阴谋控制中国的战略命脉。

随着日本的右翼和军国主义思想不断抬头,一直就没有放弃过大日本帝国的追求,南海的混乱局势以及美欧限制中国的策略是他们放长线钓大鱼的机会,一旦日本在南海建立起势力范围,以大和民族的极端思想,不保证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中国乃至美欧等西方国家有没有能力去阻止他,无论如何,代价都是相当惨重的。所以对于中国来说,防止日本插手南海的重要性甚至大于防范西方势力。

杜睿前世曾研究过日本介入南海争端的目的,第一个就是,利用南海争端松绑钓鱼岛争端。日本屡屡就中国在钓鱼岛的正常行动,做出抗议,但是如果中国真的和日本较真钓鱼岛的主权的问题,日本还是存在着理亏的地方的。所以日本为了维护自己在钓鱼岛上的主动权,就将南海问题一起拉过来,形成一种联动的机制,从而打破中国想要的一事一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第二个,通过开采海底稀土,逼迫中国放开稀土。稀土作为中国的特有能源,日本借助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稀土资源,一部分用于生产,一部分用来储备。按照后世日本所储备的稀土,在使用五十年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就算稀土大国的中国,所有的稀土,最多保证二十年的使用。而日本在稀土问题上纠缠不休,其实就是向掏空中国的资源,从而让中国失去生产和反击的能力。借助南海海底捞稀土,以达到逼迫中国放开稀土。

其三,逼迫中国在经济上救日本,在与西方的紧密关系之中,日本同样的也遭受了大量的问题的冲击,而日本想要在此次经济危机之中获得安宁,没有中国的大市场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无论处在历史的哪一个节点上,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都是昭然若揭的。

日本一个弹丸岛国,有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外扩展侵略,最早的是派遣水鬼倭寇,对周遭国家地掠夺历、骚扰,发展到了穷兵黩武公然侵略亚洲国家,特别针对的是中国、朝鲜、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甚至想吞并整个亚洲乃至苏联,进军到欧亚纵深国家。日本与中国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友好相处过,这和日本好战的传统,以及弹丸岛国难以持久发展的资源限制有关。

在历史上,日本真正臣服于中国只有两个历史时期,那就是成吉思汗时期和盛唐时期,这两个时期,中国异常强大,日本骚扰中国遭到了中国的反击,几乎成为了灭顶之灾,不得不乖乖地来朝进贡。

此后日本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袭扰直至侵略了全中国。最后战败,但是其贼心不死,右翼势力一直在积极复活日本军国主义,世界上一有风吹草动,日本就来劲。

日本在军事大国的庇护下,急速膨胀军事势力,不断地向中国挑衅、恣事生非,力图霸占中国海疆扩张日本领土地盘,这些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自身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其主子干涉亚太地区的需要。

以至于,在中国眼皮底下狼烟不绝,而且越演越烈,骄横不羁,恨不得马上就置中国于死地。

对于世代以中华为敌的日本,杜睿从来都不曾抱有和平友好的幻想,所以当初几乎举国反对,太宗皇帝都不解其意,杜睿却执意要攻其本土,毁其命脉,为的就是将这个一直对华夏不怀好意的恶邻毁掉,让华夏能够长治久安。

日本灭亡中国之心不死,究其源头,还是小国寡民,居安思危的思想在作怪,说直白一点就是倭人都有被迫害妄想症。

就地理上而言,日本岛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该地震带不仅集中了大量浅源地震,而且中源,深源地震也很活跃。

日本还是世界上活火山最多的国家,境内大小活火山多达83处,占世界上活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每年发生的地震数千次,其中震级在三级左右的每天就有四次,火山喷发年年都有,可以这样说,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然灾害史。

随着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日本岛沉入海底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日本人自己非常清楚。于是,寻求新的生存地域或空间就成了日本民族最终的目标,而中国大陆就是这一目标的最好的终极地。

杜睿前世看到日本近百年以来那一连串的地震伤亡统计之后,难免也有恻隐之心。但是,杜睿更加清醒的是,对日本持怜悯之情者,无疑是东郭先生第二。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思想在日本深入人心,侵占,吞并中国从娃娃就做起了,以至于后来侵略中国的日本军人,非战斗杀人,与杀鸡无二。

那时日本民间有大量的浪人在中国游走,而且大部分日本浪人都以个人方式自费在中国收集情报,他们收集的情报除政治,军事,经济,地质,资源等而外,已经细化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这些情报为后来的侵略中国,或“大东亚共荣圈”的制定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就连遍及中国的“仁丹广告”都制作成了日军行动的指向标。可见,吞并中国早已成为日本全民的自觉性了。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占吞并中国的开始。战争结束第二年日遭天谴,日本宫本县发生72级大地震,海啸造成22000人丧生。于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伙同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城。

关东大地震是日本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大地震,日本对自身国土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生存危机感大大增强,他们深知无论科技多发达,国力多强大,都不可能改变这一国土危机。于是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再次成为日本各阶层的共识,灭我中华再次成为全民的自觉。

日本战败之后,身背战败国身份的日本,深知用武力征服中国已不再成为可能,于是改弦更张,寻找新的机会,加之战后重建,经济萧条,日本暂时无力与中国较劲。在美国的监管下,及来自国内的民声,日本右翼势力失去了对政府的控制,中日两国进入了相安无事期,之后随着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甚至进入了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