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的价值,回赠国礼。
现在的大唐在杜睿的建议下,可不讲究那些表面文章,不会像以往那样,别人送来一根稻草,就成千上万的给予回礼,白白做个冤大头。
同时,如今大唐也不接受任何国家称番的请求,以前有的那些个属国,也随着刘仁轨兵临琉球,琉球王主动献土归降,全都并入了大唐的国土之内。
大唐现在一边宣称着和天下万国平等交往,一边也在磨砺着刀枪,随时准备将大唐的国土再拓展一番,要是接受了那些小国称番的请求,将来动起刀枪了,自然也就从道义上落了下乘。
李承乾看着,突然目光一凛,将一份国书拍在了御案之上,怒道:“真真岂有此理”
见李承乾突然发怒,众臣也是一片凛然,谁也不知道究竟是那个倒霉的国王言辞之间将这个好脾气的大唐帝国皇帝陛下个惹恼了。
杜睿和褚遂良对视了一眼,还是杜睿起身道:“圣上此刻动怒,不知所为何事”
李承乾面色阴沉,怒气不息,对着侯义示意了一下,侯义连忙捧着那份国书下了御阶,递给了杜睿,杜睿看过之后,也是面色一怔,又将国书交给了褚遂良。
褚遂良看过之后,又遍阅群臣,这下朝臣们才知道,为何好脾气的李承乾,都会如此恼怒。
一个半截身子都入了黄土的外邦国主,居然生了狗胆,向李承乾这个大唐皇帝的嫡亲妹妹晋阳公主李明达求婚来了。
谁不知道李承乾对这些个弟弟妹妹一向回护的很,特别是李泰,李治两个嫡亲的弟弟做了谋逆之事,一个圈禁而死,一个发配倭州之后,还在世的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濮阳公主就成了李承乾的心头肉。
特别是晋阳公主李明达,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备受宠爱,李承乾继位之后,也是恩遇有加,以至于都养成了晋阳公主说一不二的性格,连婚事都耽搁了下来,现在一个老邦菜居然敢像大唐明珠求婚,真是不知道死字该怎么写了。
第五篇风云第二十章松赞老布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母长孙皇后,是太宗异常宠溺的女儿,这单从封号上就能体现,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太宗给李明达“晋阳”的封号,足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珍视。
晋阳公主也的确值得太宗喜欢,她性情内敛有急智。尤其是在太宗年老,性情变得愈发急躁之后,时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怒斥臣下,聪慧善良的晋阳公主总能抓住时机为朝臣们辩解,故亦赢得臣下的赞美和喜爱。
杜睿前世看史书的时候,还曾仔细研究过晋阳公主的劝谏的方式,不难发现其与长孙皇后生前的迂回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晋阳公主利用太宗的“殊宠”保护臣下的时候,才不过十多岁的年纪。
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晋阳公主年纪还小,不能理解母亲的死,没有什么反应,长大后,再经过长孙皇后生活过的地方,则悲不自胜。
长孙皇后去世后,与太宗所生的子女中,只有时封晋王的李治和晋阳被太宗皇帝亲自抚养在身边,可以说,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亲养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就连比晋阳公主更为年幼的新城公主和濮阳公主都没有过这样的待遇。
因此晋阳公主和李治的感情也最为深厚,李治每次出宫去,晋阳都要一直送到虔化门,流泪而别。
贞观十六年,李治十五岁,这在当时已经是男子的成人之年了。所以,太宗下令让李治穿朝服上朝,列于朝臣之中。
得知这个消息,晋阳公主哭着说:“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站班,不能再留在宫中了吗”说完,哭得哽噎不能控制。太宗听后,也为之跟着流泪。
其后李治谋逆,被太宗发配往倭州,晋阳公主虽然识大体,没有为李治求情,然李治在离开之后,晋阳公主便大病了一场,几乎丧命,由此可见晋阳公主对亲情的眷顾。
此外晋阳公主还异常聪慧,太宗自己善书飞白书,后来又喜欢杜睿所创的各种笔体,晋阳公主常年跟在太宗身边,久而久之,也能写一笔跟太宗一模一样的书法,下人的都无法分辨真假,就连杜睿看过之后,都说晋阳公主的书法造诣,假以时日,定能超过他。
可这位可爱的小公主因为遗传了父母双方的疾病,身体从小很不好,当初太宗给她取小名为兕子,就是因为“兕”是一种独角母犀牛,凶猛壮硕,太宗是希望晋阳长得像兕一样健康,能抵挡一切不测和疾病。晋阳字明达,这个字也可以讲解一下,这是个佛学常见词汇,明指三明,达指三达。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取字如此,也有求佛保佑的意思吧。
可惜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小名和字,并没能赋予晋阳公主健康的身体,在十二岁的时候,晋阳不幸病逝了。
史书记载,晋阳公主死后,太宗万分悲痛,一个月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几十次,身体瘦弱不堪。
大臣们劝慰他时,太宗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
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背后的眷眷父爱令人扼腕,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也为了给自己一丝安慰,太宗下诏给有关官员,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女儿的往生祈福求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