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姑子就做姑子,阿姐你才是死心眼呢,咱们做买卖的要讲究头脑活泛,杨贵妃的故事难道你忘了做了姑子还能还俗嘛,也就是最近这两三年大伯他们会盯着紧些,等这阵子风声过去了,难道他没事儿干总是盯着一个不起眼的小侄女啊。”薛锦绣说着说着到最后连她自己也觉得这个想法太天才了
还可以还俗嘛,又不是终生职业
薛锦绣这样说着,干脆也起了身:“我得去见见爹爹和阿娘,免得他们跟你一样,真的把我给说给什么人了,那我才是哭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呢”
主屋里,方氏正蹙着柳眉:“大伯欺人太甚了阿绣是我的女儿关他何事他自己不要闺女,合着让所有人也跟他一样吗无论阿绣在外面到底经历了什么,我都不会送走她的,她是我的命根子,谁也动不得大不了我带阿绣一起回娘家去,难道大伯还能带着人踏平方府的门”
“夫人息怒”薛永年也被气着了,不过他一向喜怒不形于色,此时虽然对薛家大爷拿族长地位逼迫他们行事异常愤怒,但面上还能保持着几分从容。“大哥他不是要逼阿绣,是要逼我把银子以及铺子都交给他”薛永年低声道。
“什么”方氏还不知道庄中密室一事,不过薛永年一口气拿出了五万两白银交给朝廷的事众人已经知道,这个是瞒不住的。但薛永年只说这笔银子是他积年做买卖所得,并未透露密室里的只言片语。
可薛家大爷到底是知道自己这个弟弟的能耐的,他不可能将全部积蓄拿出来,除了这五万两背后肯定还有一大笔银钱。如今世道乱,做什么不得靠银钱打理。以前未分家时还不觉得,分家后花钱如流水。他一直做官,薛三爷是个纨绔,只有从薛永年手里换得银子和出息大的商铺,才是长久之计。
“若我同意和大哥一起干,手中的商铺银钱还是和未分家前一样供着大房,想来阿绣的事他也就算了。”薛永年如何不知道薛家大爷的如意算盘。
方氏已经气的说不出话来了,这是拿捏了他们爱女心切之情之吗。薛永年知道她身子才见好转,受不得如此情绪波动,连忙道:“夫人莫气如今之计,只需要给阿绣订下亲事,大哥他们也就不会再说什么了。”
“亲事呵,阿瑜那丫头倒是与我说过。”方氏咬牙道,“大姑奶奶能耐啊,起先与阿颜说亲,现在又与阿绣说亲。这是要咱们把闺女嫁过去,任由他们拿捏吗”说着,方氏心中一动,不由道:“爷您说宋大夫如何”
“宋玉”薛永年皱了眉。
方氏正欲说些什么,门外的丫鬟进来禀道:“老爷夫人,三小姐来了。”话音落,薛锦绣已经走进屋内,向二人福了礼后,便将自己那个出家还俗的想法给说了。
方氏当即道:“胡闹”
薛锦绣看向薛永年,薛永年也是沉着脸,“不许胡闹这件事你不用担心,我跟你娘自有安排。”
薛锦绣急了,忙道:“那我嫁谁都不能嫁宋玉”
“阿绣姑娘家,哪有把嫁不嫁的挂在嘴边”薛永年小声训斥着,“你回去休息吧。”
“那我现在说了,你们不许把我嫁给宋玉真的,嫁谁都行再说了,宋玉也不定会娶的。”
这话薛永年就不爱听了,什么叫不娶啊,他宝贝闺女哪一样配不上那个穷大夫啊
薛锦绣见爹娘二人脸色越来越黑,终于闭上了嘴,讪讪回去了。
连翘跟着她,问道:“小姐,咱们还去西花园子吗”
“去啊。”薛锦绣有气无力的回道,那边还住着一个大活人呢。
好吧,活人消失了
薛锦绣使劲揉了揉眼睛,屋里只有一张字条,俞瑞安的笔迹。
“呵,呵呵走的还真利落。”薛锦绣呆呆地坐在空荡荡的屋里,今天晌午的时候俞瑞安还在这里,没想到晚上了他便不告而别了。
“哎,有功夫就是好啊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当老娘这里是是开客栈呢”薛锦绣斜眼看着那张令人心烦的字条,啪的一声拍在桌上了。一个人坐在阴暗的屋里,也不想点蜡烛,就那样呆坐了很久很久。
三日后,秦氏和薛锦瑜亲自到庄子里来了。秦氏仿佛一下子老了许多,但今天的精神气却是十足。进了主屋,见到方氏后,便道:“弟妹呀,虽然府里遭了难,但姑娘们的亲事也不能耽搁啊我听说你只替阿兰订了亲,合着她的姐姐妹妹都不嫁,难道她要先出门子吗”
“大嫂难得回来,怎么这么快就将您后宅的事都打理清楚了”
秦氏笑道:“今儿我正是为此事而来,我那女儿阿蓉蒙弟妹照顾多日,今天是来接她回去的。”
方氏拢了拢发鬓,轻松道:“阿蓉她陪着盛哥儿去族学那边了,还得过些日子才能回来。她与盛哥儿姐弟情深,由她照顾盛哥儿是盛哥儿的福气丫鬟们哪有自己的亲姐姐细心呢,盛哥儿也离不开她。”
正说着,连翘端了一碗药膳过来,方氏喝了几口,似乎想起了什么,放下碗笑道:“哎,都说女儿是娘的小棉袄,其实这世上真正心疼闺女的也只有咱们这些当娘的。如今大嫂回来了,想来阿瑜定然很是欣喜吧。”
薛锦瑜自然点头。
方氏道:“既然大嫂回来了,趁着姑爷也在长陵,可要好好帮阿瑜调养一子。”说着,露出一副知心人的模样,“今儿大嫂回来了,我也说几句体己的话。这女人啊,还是要有子嗣才能站稳脚。”
薛锦瑜气的咬牙,脸上还要笑:“谢二婶关心。”
方氏一副过来的人语气道:“不要乱喝什么药,用些药膳慢慢调理,也不要心急,你还年轻呢。”
秦氏见她戳着薛锦瑜的痛处说了半天,立刻道:“阿瑜的身子自有大夫去调理。只不过病了还能吃药,若是名节没了”
“大嫂何意”方氏目光如刀一样刻在秦氏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