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李御史致仕前是朝廷大员,轻易得罪不得;不管宁王怎么拉拢,等李御史三年孝满起复离乡,说不定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书房对面的西厢房,始终亮着灯。
听到书房有动静,有人从西厢房出来,是兰草。
道痴脚步顿了顿,道:“书房明日再收拾,预备水了吗”
“早预备下了。”兰草轻声应着,脚步却没停,疾行两步,撩开正房纱帘。
道痴折腾一天,也有些乏了,简单洗漱了,便昏昏沉沉地睡过去。
临睡前,他竟想起过去数年每早下山担水之事。回到王家两天,都没有挑水。
倒不是他勤快闲不住,不过是觉得少林寺前年传承下来的功课,还是有一定益处的。配合上内家呼吸法门,确实是淬炼身体的好法子。
自己来这世上后,从没生过病,就是因这个缘故。
可在王家挑水,又太奇怪了些,道痴可无意被围观。算了,还是找机会上街买两个石锁,同样锻炼身体,却没有那么显眼。
不知不觉,眼皮越来越沉,一夜好眠。
待道痴睁开眼睛时,已经是次日清晨。
几个丫鬟都已经起了,兰草进屋服侍道痴梳洗。
说是服侍,不过是端个水,递给毛巾什么的。毕竟道痴现下头发还没长出来,他又是习惯自己穿衣。
难得兰草是知趣的,没有啰嗦什么“少爷怎能自己动手,等奴婢服侍”之类的话。
青巧则带着小穗去厨房取道痴的早饭去了,今日他开始随王三郎入宗学,辰初早七点之前就要出门。
等到道痴梳洗完毕,青巧步履匆忙地回来,却是两手空空,神色不安。
“四少爷,老太太病了,老爷太太已经使人去请了大夫小姐与三少爷已经过去老太太院子了”青巧不待道痴相问,喘着粗气禀道。
道痴闻言,不由皱眉。
他回来三日,在王家亦住了三晚,只有刚进门时见了王崔氏。就是第一晚的接风宴,老太太都借口身子乏,没有出面。
这说病就病了
是病还是旁的老人家对自己的态度,实在不像是对孙子的态度,眼中满是打量与疑惑。
想到这里,道痴又摇摇头,或许自己想多了。老人家年将古稀,前阵子又旅途劳乏,一直没缓过来精神也是有的。
不管怎样,自己做孙子的,得了消息,还是当请安探疾。
到了老太太院子里,道痴便察觉出气氛凝重。
廊下侍立着几个丫鬟,都是凝神伫立,其中有两个看着面善的,正是三郎与容娘身边的丫鬟。
看到道痴,几个丫鬟神色都有些古怪,竟没人开口给道痴通传。
这时,便听屋里传来闷闷的哭声。
夏天屋子本就开窗,道痴五感又较常人灵敏,因此听得真真切切:“你们不怕死,也要想想三郎与五郎既是舍不得送走他,就让老婆子带两个孙儿挪出去”
这话断断续续,又带了哭腔。
道痴只觉得后背发冷,他晓得这便宜祖母不怎么待见自己,本还以为是老人家抹不开脸。
听说当初做主将自己留在安陆的,就是这老太太。当时或许是为了保全儿子名声,省的被傻孙子拖累,贻笑官场,才做出那样的决定;如今道痴不傻不痴,老人家当年的“苦心”就成了笑话,反而要在小辈面前坐实“不慈”之名。
原想着老人家犯别扭,见不得他上前,他就不往这边凑就是。
没想到自己回来,倒是成了老太太的心病,竟是“誓不戴天”的架势。
“老太太,四郎在山寺寄居多年,才接回家里,族谱都还没上,儿子怎么开口让他搬出去族人会怎么看儿子您若是不喜,让他搬到前院,不让他进内宅如何”王青洪带了恳求道。
“呜呜老婆子是为自己么我都七十岁,还能再说几年我是舍不得我的大孙子小孙子八字纯阳,是六亲不靠、年寿不久的命数,你就顾念着旁人怎么看,就不为孩子们想想”老太太带着哭声道:“又不是不叫你养,只是远远的,别扰了家中太平。他才回来三日,三郎就见了血光,老婆子也犯了旧疾,你非要等我们有个万一,才能拿主意”
院子里的道痴,已经不是心冷,而是心里涌出厌恶与愤怒。
他懒得再听,转身出了老太太院子。
且不说老和尚尚且在世,他在这世上并非无依无靠;就算老和尚有个万一,他也自信离了这个家,还饿不死他。
即便是有所求,也未必要赖在这里。
自己这两日,也委实可笑了些,因王三郎的烂好人所触动,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王四郎”这个身份。
实际上,就是王三郎,在一味对他好时,不也是小心翼翼地观察他么生怕他对这个家有什么怨愤不满,引起家里动荡,那些示好未尝没有安抚的意思。
就是王容娘,也是在拿银钱来“诱降”自己这个外来者,让自己心有所求,老老实实地做乖儿子、乖弟弟。
等回到耦院时,道痴的心绪已经平静下来。
兰草与青巧两个都在卧室收拾,寝具已经收拾妥当,剩下的不过是擦擦抹抹的差事。
见道痴这么快就回转,两个丫鬟对视一眼,都没有啰嗦。
这回功夫,便听到院子门口传来小穗的声音:“青巧姐姐,兰草姐姐,快来帮我一把”
透过纱窗,便看到小穗提着个大食盒,站在院门口。
青巧立时红了脸,小声道:“忘了这一茬了”不待说完,便挑了帘子出去。
兰草犹豫一下,道:“四少爷,这就摆饭么”
道痴点点头道:“嗯。”
今早的早饭,与昨早差不多,一份粥,两盘米糕,两荤两素四样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