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39(1 / 2)

将来他要南征北讨时,该有多么的方便。起初也只是认为曹操的来信只是为了把这个喜讯告诉他。但当他得知自己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弟弟袁术要插手扬州事物时,他警觉了。

袁绍也马上上书朝廷,以冀州牧的身份支持曹智出任丹阳太守。

现在这个事情就有点搞笑了,丹阳隶属扬州,这是不争的事实。照道理来说,任命这样一个郡太守,只要是扬州刺史表举上来的人,中央zf现在的长安zf一般是不会干预其实是没能力干预。但为什么一个丹阳太守的人选,一个前任太尉曹嵩之子曹智,要出任一个小小丹阳太守的职位,竟会引发多方争执。

更可笑的是,李傕、郭汜目前控制的长安zf尽先后收到三个地方zf奏章,都是为了丹阳太守之事,而且都还关系到一个叫曹智的人。

说实话李傕、郭汜对曹智并不熟。当年在洛阳,他们结交的是比曹智官职大得多的曹操,他们也不太注意这个靠和太后有绯闻,而做上官位的纨绔子弟。后来注意到他也是因为他参与了刺董行动,当然,那件事在他们眼里,曹智也只是配村,主角还是曹操。

但现在这个纨绔子弟在扬州倒是混的水淹升起,尽同时有一个刺史和一个州牧表举他出任一郡太守,还有一个后将军不同意他出任丹阳太守,这件事还涉及到现在已经是“五世三公”的袁家兄弟的纷争。

现在朝廷重要的奏章都先有李傕、郭汜过目,当他们见到先后三封关于丹阳和曹智的奏章时,他们有点头大了。武将出身的人对处理政事自然不在行,他们对搞不清的事或人,向来只有一个主张“杀”。但现在能杀谁去,事情发生在离长安八丈远的扬州。

于是他们唯有把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推给贾诩。贾诩可以说在这之前更本不认识曹智这个人,只是听说过他的一点事迹。他认真仔细的阅读了三封奏章,他的政治敏锐度,可不是李傕等人能比的。他认为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丹阳太守的职位之争,在背后涉及到多方势力的角逐。

这已经演变成一场政治较量,而不是简单的官位之争。贾诩是个非常讲求实用的人,他虽然知道李傕、郭汜领导的这一任长安zf,命运不会比董卓好多少,但他在这一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长安zf在这件事上怎样表态或作为最有利。

贾诩的这种性格不是现在才有的,是天生的。贾诩年少时也被推举过孝廉,后到朝廷为郎,后因有病辞官,回家的路上遇见氐人北方少数名族,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脱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这种做法对一个充满英雄侠义的时代来说,他的行为并不光彩,甚至与有人在他背后称贾诩的行为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也就是说贾诩天生骨子里是个实用主义者,什么事到了他手里,都要为利益服务。

第二百八十八章 出任风波

贾诩在曹智和丹阳太守这个问题上,斟酌再三,丹阳谁当太守目前来说对李傕、郭汜集团并没有直接影响。虽说曹智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曹氏家族的人都和李傕他们不是一路的,但谁都明白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特别是现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

贾诩倒是认为可以利用这件事试探一下皇帝的反应,于是贾诩就把这三封奏章递进了未央宫。

汉献帝现在已经十四岁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他觉得但这个皇帝太窝囊了,国家大事他一样也做不了主,随侍身边的都是李傕、郭汜的人,作为皇帝他甚至连保管玉玺的权利都没有,大部分奏章都是李傕、郭汜过目后加盖完玉玺,再让他看一眼,走个过程。

但今天送来的奏章大不一样,竟比平时多,而且还有好几封是未批奏的。献帝激动的赶紧阅读起来:

ot曹智丹阳ot

当刘协读到这两个关键词时,还略显幼嫩的脸上泛起了光彩。并呐呐自语道:ot曹智,不就是曹大夫吗ot

现在的朝廷通过这几年的轮翻演变,已经没几个人记得曹智这个当时在洛阳风光过一时的小臣子了。但汉献帝刘协从来没忘记过这个人,他记得这个曹智在他兄长少帝朝时就是当时的太中大夫。刘协和刘辨虽说非同母所生,但自小感情极好,刘辨做了皇帝还是常常拉着弟弟刘协一起接见臣子。曹智当时除了武官的职务以外,何静湘还为他安排了个文官,太中大夫,主要职责是规范皇帝的言议,顾问应对。这是个可有可无的官职,权力也不大。但却可以常侍皇帝左右,对皇帝施加影响。

曹智做了这个官职后,是在那一时期经常出入皇宫,可是曹智见皇帝的机会很少,见太后却很多。

但刘协依然记得他,刘协与兄长争帝位时,是这个支持兄长的少年将军在德阳殿把他从庞恍中叫醒,一直陪着他,直到他成为陈留王。后来在黄河古道的草丛里,他和兄长刘辨逃出张让的魔爪,正值颠沛流离之时,他们也是碰到的曹智,才得以结束逃亡。刘协记得他和那可恨的大魔头董卓说话时,也是坐在了曹智的肩膀上,那时,曹智像大哥一样保护着他,让一个九岁的小孩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全感。

汉献帝刘协的童年是极其缺乏快乐和安全感的,在皇宫中的小孩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金碧辉煌,特别是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死后,刘协更是被迫的早熟起来,这种变异的本能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去。所以刘协是极其缺乏安全感的一个人,对能给于他安全感的人,他特别容易记住。

这时看到了是关于扬州刺史陈温,庐江太守陆康和九江太守乔玄联名表荐曹智出任丹阳太守的表书,倒是一阵惊讶后,又多了几分惋惜,惋惜像这样的臣子不能在他身边任职。

献帝刘协对这一封奏章并没有什么意异,像曹智这样做过京官的人,做一郡太守应该没什么问题,要是玉玺在身边,他会豪不犹豫用朱沙笔批注准奏,并盖上大印现在的玉玺是到达长安后另外制作的,已不是传国玉玺。

献帝刘协无奈的叹息着接着看下一份奏章:

ot咦又是曹智、丹阳ot

刘协连翻三份奏章,都是关于丹阳太守之事。刘协是个非常聪明的少年,他马上意识到这几份奏章并非偶然凑在一起送到他这来的。

刘协看完奏章,连夜请了太仆朱儁,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前来商议。

献帝现在身边忠臣还有不少,可惜都没权,差不多都是在忍辱偷生。朱儁便是其中一个,他也是在李傕、郭汜进驻长安后,提拔他为太仆的,主要是堵人口实,意思李傕、郭汜也是民主的,三公里头也有清流人士。但朱儁实际权力一点没有,李傕、郭汜把他纯属当成摆设。朱儁看完奏章恭敬的问献帝:ot皇上认为这曹智如何ot

刘协想了想说:ot曹爱卿是个好人,也是个忠臣。ot

朱儁问:ot皇上何以知道曹智是个忠臣ot

献帝把当年张让劫持他和他兄长刘辨出逃,最后在北邙山获曹智等迎驾的事跟朱儁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