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2(2 / 2)

可是妈妈有意见:“会不会太贵了”

“不不”我据理力争,“出来旅游,不是出来受气受罪,而是出来享受”

“老佳说得对,走。”老政府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所有人的运动方向,朝某家相对大型的饭店走去。

不论是在什么景点,大的饭店总不至于供不应求,我曾经为没能在南澳买到块地盖大排档而后悔了一小时之久可能现在还不会如何明显,但是当对哦了日后公路健全,海港完善,更甚在跨海大桥竣工后,那么南澳就等于是内陆,来的人绝对络绎不绝,试问,岛上的宾馆会嫌少么不不不到时候,游人不仅带来了人气和财气,也带来了无数想把南澳污染成厦门一般的垃圾,至于日后南澳会不会因此而出现垃圾污染管理组织,还是二说。

宾馆里的餐厅人不是很多,大家不论是服饰多贵重的,都有点风尘仆仆的感觉,不用问,这都是拜那颠簸的路所赐。就服务态度而言,还是非常不错的,一点也没有后世的郁闷感。后世的南澳,别的没染到,国内其他景点的坏毛病都学了个齐比如南澳一到周末就宰人,态度恶劣以为自己是爷,喜欢做一次性生意,市场上假货多,渡口边卖的东西缺斤少两总之,我认为,这就是中国黄金周所带来的弊端,在促进内需之余一次性把商人的劣根性全部暴露了出来

话题回归到饭桌上,吃什么呢70年代前问吃什么,那是物质少,没啥好吃;70年代后问吃什么,那是物质太多,不知道怎么挑。也就是说,以前是为三餐而奔波劳累没钱不知道吃啥,现在也是为三餐而奔波劳累有钱不知道挑啥吃。

在父母姐弟正在拼凑起来的菜单上学电视节目的方式为“三餐而奔波劳累”时,我却有点恶俗地问那个在旁守候的青年女服务生:“姐姐,有没有大侠套餐”

“啊”这个在我眼中根本就像是个兼职的女大学生一下子愣了,仿佛在思考到底店里有没有这个套餐。

我很好心地提示:“嗯武侠小说里总是有一些大侠到客栈里,然后吆喝着:小二然后小二屁颠屁颠盘着破布批在肩膀上过来了:客官您有啥丰富大侠噌地往凳子上一坐喊着;来二斤熟牛肉,再加一坛上等女儿红我看了很多小说,里面的大侠都是这么吃的,你不知道我从小就喜欢当大侠,学习大侠要从吃饭做起,我要先学习大侠的菜谱,才能拥有大侠的营养,最后突破自己的界限成为大侠,接着变身超级赛亚人保护地球爸爸不好了,这姐姐晕倒咧”

恶搞过后,菜也敲定了下来,话说到南澳不吃海鲜简直就是白来何况是一行五个人没有谁对海鲜过敏。父母在海边住了很长的岁月,一米长宽海龟都还曾经整只扛着倒放在灶头上当龟壳是锅来煮着吃,那几年上山下乡的岁月里,物质太太少,基本上吃的都是纯天然的食物,靠海吃海,也是把很多能吃的海产吃了个遍,然后吃了个腻。小时候听父母说海产居然能吃到腻,都觉得羡慕加不可思议。

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幸福与不幸,而且通常这样的幸福或者不幸,都是不能遗传的,因此我们无法去感受当年父母辈上山下乡吃海产吃到腻时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也跟80后一代人命运的道理相同,70后或者90后,永远也体会到不到“读小学时读大学不用钱,读大学时读小学不用钱”的悲哀。

南溪算得是内陆,平时是基本上吃不到海鲜,只能吃到“海干”,也就是干料,干料与鲜料的区别如果丿开保质期来看,就是“甜不甜”的问题了,潮汕人如果认为一样东西很“甜”,那你可千万别认为这东西有甜味,在我们这里,甜除了有甜味之外,更多的意思是表示新鲜。这不,老政府一喝到海参汤,立即喊:“甜众人食家滴仔很鲜,大家吃多一点”

桌面上有很多盘菜,其中我对一盘放有辣椒的菜特别有印象,热情地招呼着弟弟吃。

弟弟看着那不足10公分来,很是薄扁又眼睛大大的鱼很是奇怪:“兄,你知道这是什么辣不辣的”

我笑着说:“这是你既吃过又没吃过的东西。”

“啊”

“就是竹仔鱼啊”说起这个词,我满眼是怀念。如果要评出潮汕人80后童年的十大特色词汇的话,“竹仔鱼”肯定榜上有名,那么其他的几个会是什么呢我提名几个吧窑番薯,留年老草,电子室,钓妮,跌珠,烧拍,起花名

老政府点头:“没错,就是竹仔鱼。不过我奇怪,我记得在家里都没买过啊,你怎么知道的”

其实我也是第二次吃,第一次还是在11年后,哎呀好复杂的前后关系啊说出来也没人信我道:“在电脑上看的啊竹仔鱼学名叫做棘身皮剥鲀,有的地方还叫剥皮鱼,因为鱼皮坚韧,食之需要剥掉。爸爸,这鱼贵吗”

“一块钱可买三斤。”老政府说。

“”我无语了,看来11年后那盘没几条鱼却要20块钱,是被人坑了。

推荐本人参与修改的新书:

末代救世主成长史

当优盘完本后,我会全心思地参与救世主一书的修改和书写,届时,笔法与风格,将会出现新的变化。

外篇第16笔:定位-2

对于竹仔鱼,还处于童年的人是很惧怕,而成年后还未成家的,却多少会怀念这个词,因为这个词虽然带着不怎么美好的回忆,但回忆始终是难以忘怀的,始终是童年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我介绍一下竹仔鱼吧这个词,网络上有“潮州怒汉”描述说,“竹仔鱼”,这道童年里面让人闻风丧胆的“佳肴”,想必你我都亲身体验过,并且难以忘怀。或许你还能想像出这样的画面:祠堂的角落或者村口的榕树下,蜷缩着一个顽童,意犹未尽地啜泣着,脸上一片落花流水,小肩膀一抽一抽的,小手痛惜地抚摸着腿上那一道道红色的“竹仔鱼”由一种食物引申至“教导、惩戒”这个层面,大概是想强调惩罚之苦楚好似剥皮,起到震慑作用吧,同时因为伤痕红肿,如同鱼形,故而约定俗成。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