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回方才向大夏的抗议。”忽尔赤不得不服软道:“大将军,我抱有最大的和平诚意,正是为两国长久和平而来。你我不必纠缠于无谓的争执,请尽快安排谈判具体事宜。”
“好啊”杨致爽快的应道:“我不喜欢废话,请国师大人先说说你们突厥的条件。”
忽尔赤稍一迟疑才挺起胸膛说道:“图邪可汗真心盼望两国盟约修好,此后自愿称臣纳贡,每年向大夏贡纳良马千匹,牛羊万头。我谨代表图邪可汗请求大夏皇帝陛下,每年赏赐突厥白银一百万两。”
杨致见他说的还是与那日王雨农奏章上的议和条件一般无二,眼中登时凶光大盛。
忽尔赤被他的目光逼得脖子不由自主的一缩,继续说道:“茶叶十万斤,绸缎五万匹。两国以长城为界。自盟约之日起互不侵犯,永不再战。”
我前头花了那么大气力,难道都白忙活了杨致耐着性子听完,不禁连连冷笑。忽尔赤看着他阴冷的笑意。支吾道:“大将军,图邪可汗在遣派使团赴长安议和之前曾一再叮嘱在下,为表示我突厥之和平诚意,可向大夏适当作出让步,你我双方尽可慢慢商议。”
杨致不怒反笑道:“大夏皇帝在下旨令我主理议和之前。也曾一再叮嘱于我可以与突厥慢慢商议。国师大人想不想听听我大夏的和谈条件”
忽尔赤心下不由暗自得意,说来说去还不是要与我慢慢讨价还价答道:“在下愿洗耳恭听。”
杨致依葫芦画瓢的信口胡扯道:“为表示大夏之最大和平诚意,我谨代表我大夏皇帝提出如下和谈条件。今春朔方与大漠一战,我大夏损失惨重,数百年来突厥强加给中华王朝的战争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大夏要求突厥大夏赔偿白银两千万两,此后对大夏称臣纳贡,每年纳贡白银二百万两,战马五十万匹,牛羊一百万头。”
忽尔赤万万不料他会张口冲着天上胡乱要价,大惊失色的张大嘴巴叫道:“我的天啊”
“你闭嘴我还没有说完呢”杨致恶狠狠的喝道:“突厥必须每年精选美女一百人献给大夏皇帝陛下。突厥自长城以北后撤一千里。两国沿抗爱山脉与金山山脉为界。自盟约之日起,大夏与突厥互不侵犯,永不再战。”
始终满脸倨傲未发一言的索力王子猛地站起,忽尔赤连忙朝他使了个眼色,应声答道:“大将军,大夏提出的和谈条件与我突厥一方相距甚远,索力王子与在下均无法做主。不如我突厥使团暂行回转大漠,将大夏的条件向图邪可汗禀报之后,两国再择日另行商谈如何”
想溜做梦杨致拍案大怒道:“做不了主那你他妈的还来长安谈什么大夏皇帝一片赤诚,你们突厥竟然视同儿戏现在我代表大夏皇帝宣布。两国和谈全面破裂来人,将忽尔赤拖出去砍了”
王雨农见杨致几次三番寻找借口要杀忽尔赤,心知他是真的动了杀心。连忙劝阻道:“请飞虎侯暂息雷霆之怒有道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忽尔赤是代表图邪可汗前来议和的突厥国师。是两国和谈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飞虎侯务须牢记皇上与其议和之苦心,万万不可如此蛮干”
一众军方将领均觉王雨农说得有理,都不相信杨致真敢杀了忽尔赤。如此一来,大夏岂不是会与突厥陷入不死不休死拼到底的境地只有耿超心下有些发冷:这厮行事向来高深莫测,他既说得出,那就绝对干得出来
太子赵恒则是一脸幸灾乐祸的暧昧笑意。巴不得忽尔赤死得越快越好。我只是没能占到便宜没谈成,你却是谈到了退无可退的田地你再有本事又如何将大夏的战略计划搅了个稀巴烂,你以为父皇会放过你么
大堂之内顿时一片死寂,无论是大夏一方还是突厥一方,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的投向杀气腾腾的杨致。
发话的一个威名赫赫的飞虎侯,一个是德高望重的首辅大学士,重又将忽尔赤绑起的军士不知所措的问道:“小人请飞虎侯与王大人示下,小人到底拿这突厥国师该怎么办”
蛮干这叫用脑子斗狠杨致对一脸惶急的王雨农根本不予理睬,厉声喝道:“怎么办今天他不死的话,你就替他去死”
s:这一章真的不太好弄,所以更得晚了些。。。。各位将就着看吧
第095章从容做鬼雄
杨致一直认为,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比强悍的武技来得有用,这也是他心目中所谓名将与猛将的划分标准。他并未狂妄自大到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如来佛祖,可以将突厥人如橡皮泥一般随心所欲的玩弄于股掌之上。
他骨子里的一贯作风,是将所拥有的每一张牌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要搏就博个痛快,要赚就赚个足实。但他绝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赌徒,推拒和谈的这七天里,足足有两天几乎未出书房一步。
杨致长达两个多月的大漠征战亡命之旅,实际上也是对突厥国情与实力的一次全面考察。再与前世记忆中的知见两相映照,他敢说自己是在战略高度上对大夏与突厥的情势看得最为透彻,了解最为全面的人。
作为一个世代生长在马背上、在塞外苦寒之地求生存的彪悍民族,杨致从来就没有怀疑过突厥人的血性。太子赵恒在和谈中表现出来的庸碌懦弱,已先行证明了这次奉命出使大夏的突厥使节是不容小觑的突厥精英。杨致杀了忽尔赤的亲随并不仅仅是为了显示空前强硬的谈判姿态,而是对突厥使团底牌的一次谨慎的试探。今天突厥人仍然愿意一本正经的前来议和,更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判断。
在任何谈判中的协议达成,最终都是双方可以接受的利益妥协。一方能在另一方收获重大利益,是因为对方认为你手中握有令他值得付出的筹码。
杨致非常清楚大夏的软肋,也清晰的看到了西突厥的命门。所以他才敢于在与突厥的和谈中如泼墨狂草一般即兴发挥,所以他才认定即便悍然斩杀忽尔赤,突厥仍会忍气吞声与大夏议和。
其实杨致在驳斥忽尔赤“强烈抗议”的“稍微复杂”的说法中,首先就点到了这一节。只不过此前大夏在突厥的战争中都是处于被动挨打的防御态势,极少占过便宜,是以数十年来大夏朝堂上下都将突厥视为难以战胜的强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畏惧忌惮的惯性思维存在,加上一直被杨致在与忽尔赤交锋时利索的反击和稍显张狂的表演所吸引,才会被赵恒和王雨农以及一众军方将领不经意的忽略了。
杨致在今日的和谈中先是承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