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杨锐能提出更有价值的方案,否则的话,我是一定会揭露他的。”美女记者的语气强烈,就仿佛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律博定似的敌人似的。
媒体,尤其是大型媒体,总是有一个错觉,仿佛所有的思想和思路,都是诞生于己,最起码是从自己这里传播出去的。
为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真诚,媒体记者们不惜以身犯险,对抗权贵,歪曲事实,粉饰语言
同行的媒体记者,望着意志坚定的美女同事,恨不得站出来,为杨锐承担这份麻烦。
回到报社,两人各自散去,开始撰写文章,整理照片。
作为严谨的新闻工作者,这项工作自然要仔细做出来才行。摄影记者的工作尚好,胶卷交到暗房就可以了,美女记者就要斟字酌句的撰写文章了。
而且,比起以往的文章,她今天还想写的更有“内涵”一些。
闭关码字,一个下午的时间,迅速的就消失了。
快到下班时间,美女记者才算是勉强完成了文章,再踩着十厘米长的细跟,骄傲的来到主编面前。
“杨锐的采访,他会想要再要一次的。”美女记者根本不用掩饰她的自信,这是她写的最好的文章之一。
“我看看。”主编中止了收拾东西的步骤,先将稿件拿起来,细细阅读起来。
上报纸的报道,都不会太长,但是,其中蕴含的信息量从来都是不少的。
较好的报道,是随便看看能抓住主要信息,仔细阅读能察觉到深层想法的文章。
当然,这样的报道,向来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就是在泰晤士报里,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的。
眼前的这篇却是难得的妙文。
有理有据,内涵丰富,浅显易懂,还带着一点点的猎奇和调侃。
只用两三千词,就表现这么多的内容出来,还真是很不容易呢。
对于报纸来说,更是称得上深度报道了。
看到这里,主编却是奇怪的抬起头来,道:“维亚纳,你没有看电视是吗”
“什么节目”美女记者刚刚写完稿子,脑袋还有点发懵。
“bbc的专项采访,关于杨锐和中国的代表团。”主编道。
维亚纳皱皱眉,道:“他们这时候报道杨锐吗太早了吧。”
“你应该问,他们报道了什么内容。”
“报道了什么内容”维亚纳轻盈的坐在了对面的椅子上。
“杨锐和中国代表团,大受欢迎。”主编一句话就将记者需要知道的信息说了出来。
维亚纳愣了片刻,再次露出笑容,道:“那不是正好,我可以修改一下文章,然后趁着热度还在的时候,发表出来。”
主编低头看了眼文章的脉络,苦笑摇头,道:“我大概说的不太清楚,杨锐等人的大受欢迎,是指非常,非常的受欢迎。”
“恩”
“金融公司不喜欢穷人,没错,但你想不到,金融公司有多喜欢杨锐。”主编摇摇头,道:“他们几乎是无限的放钱给中国企业,只要有杨锐的认可。”
“无限”维亚纳笑了:“无限是多少钱一千万英镑两千万英镑”
“无限的意思,他们想要多少,金融公司就能提供多少。”
“怎么可能。”维亚纳不相信。
“他们是用资金购买设备和机器,然后用机器生产。”主编道:“如果他们愿意为此而贷款的话,也没什么奇怪的吧。”
正如主编所言,金融机构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吹捧还是厌恶,都是可能的选择。
只是,这样的选择,与维亚纳的文章截然相反。
“我去重写一份。”维亚纳有些挂不住面子了。
“也许你可以先休息一下。”主编站起来,将稿子递还给了维亚纳。
第1402章 留下来
曾经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在结束了70年代的黄金增长之后,已经渐渐的变成了一个金融国。
使他们引以为傲的,战胜了无敌舰队、创立了日不落帝国,打赢了日德兰海战,抵御了狼群的大英帝国的造船业,如今已是人去厂空,变成了半废墟状态,以至于铁娘子毅然发动的马岛战争,打的也是蛇头蛇尾。
技术精湛的造船工人变成了下岗工人,不得不拿着救济金过活,英国的金融街,却是开始了持续多年的狂欢。
被称作“一平方英里”sareie的伦敦金融城,是仅次于华尔街的金融重镇,此处的交易量大到什么程度呢,后世的英国明明没有加入欧元区,保持着对欧债危机的警惕,却因为一平方英里交易的欧债太多,以至于将整个英国都拖入了债务深水区中难以自拔。
银行家和金融家的节操无需赘言,而他们同样出名的,还有敏锐的嗅觉,其对金钱的追逐,就像是鲨鱼对血腥味的敏感一样。
杨锐毕竟是太年轻了,他还以为自己需要泰晤士报之类的媒体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哪里想到,做完采访的当天,金融家们就为他考虑好了一切。
杨锐的酒店房间内。
金发女郎踩着金融城特有的铿锵声,先是欣赏了一番杨锐起床的模样,接着又巡视了一番杨锐的房间,才坐到了沙发上。
那镇定自若的态度,精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