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610(2 / 2)

阿诺德似无所觉的样子,问:“你们做到了哪一步”

“临床二期。”

“从靶点筛选,到药物合成,再到动物实验,然后是临床一期,临床二期一路走过来,到了最后阶段放弃,有点遗憾吧。”阿诺德不太懂科研,但对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是知之甚详的。

“虽然遗憾,但有效性试验未能通过,继续下去,也只是花更多经费而已。”范伦丁面无表情的以公司的立场来说话。

临床试验的一期是药物的安全性试验阶段,通常在20到40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费用在100万美元以下。

临床试验的二期则是药物有效性试验阶段,这时候就需要100到300名的患者了,费用通常超过2000万美元。

至于临床试验的三期,则是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大规模验证阶段,既然是大规模,那就少不了大量的人数,在非罕见药的测试中,临床三期的人数通常会提高到2万人,费用也达到令人咋舌的1亿美元以上。

可以想象,在没有相当的把握之前,不会有公司贸然推进临床试验的进度的。

阿诺德想到这一点,再想想杨锐现在做的事,不禁拉着范伦丁到了一边,低声道:“你想个办法,让杨锐快点推进研究进度,扩大研究规模,能做到吗”

“为什么”范伦丁倍感奇怪。

“你不要管理由,就按我说的做。”阿诺德想着想着,自己笑了出来。

他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是收购辅酶q10的催化剂配方,两个月的拖延,已经差不多是他的极限了。

然而,杨锐似乎并没有受到时间拖延的影响,这让阿诺德不仅沮丧,而且忧心。

在他看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杨锐并没有迫切的资金渴求。

杨锐目前最大的开销是律师费的开销,每个月近一百万美元的费用,充分的证明了美国法律的严肃性和儿戏性,但捷利康每个季度数百万美元的分红落在杨锐手里,足以解决律师费的问题。

如此一来,杨锐自然没有迫切销售催化剂专利的冲动。

但是,如果杨锐在研究新药上投入过多,事情就会变的完全不同。

阿诺德并不完全确定杨锐在华锐公司有多少股份,但通过多方面的了解,阿诺德确定杨锐是有股份的。当年帮杨锐建立公司的律师可是捷利康的关系,阿诺德虽然问不到具体的细节,大略的消息总是有的。

范伦丁不明白阿诺德的目的,唯有从研究的角度道:“新药研究的时候,大家都会很小心的控制研究进度和规模”

“杨锐以前没有做过新药研究,你去给他提建议,他说不定就会执行了。”

“你要派我去华锐实验室做指导”

“恩,帮他们推进实验进度,推快一点”新药研究的初期的花费是不高的,但后期的花费却是个无底洞。

范伦丁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用,但还是应诺了。

第二天,范伦丁抵达华锐实验室,继而发现,自己好像真的错了。

华锐实验室的研究进度,远比他想象的快。

第891章 超标

范伦丁看了整晚的资料,才装作很自信的样子,来到华锐实验室。

他是科班出身的药物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但越是如此,他越是清楚自己可能面临的挑战,就像是所有药物化学家和生物学家,首次接触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所面临的挑战那样,范伦丁深知自己将面对的是浩如烟海般的生物学文献和相关的基本原理。

任何一家公司的研究人员,当他们准备做某种药物的时候,他们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海量的文献。

若是在捷利康的话,研究人员通常会用三个房间来堆满资料,并且将之全部看完,做成笔记。

如果你准备要公司花费数百万美元开启项目,并预计花费上亿的话,那你最好做出卖命的准备。

别看与阿诺德说话的时候表现轻松,但范伦丁还是认认真真的熬夜恶补之后,才敢来见杨锐。

“杨锐先生。”范伦丁来到华锐实验室,非常客气的与中国研究员们打招呼。

杨锐的文章,范伦丁都看过,杨锐做的辅酶q10的设计,范伦丁也都研究过。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范伦丁原本就是因为研究天赋略逊才投身产业界的,别说是学术界顶尖水平的杨锐,就是普通水平的大牛,范伦丁也得注意措辞。

他可不想被杨锐捉到错处,以至于被嘲笑。

对去铁酮的不熟悉,是范伦丁自认为的关键缺陷,因此,打了一个招呼以后,范伦丁赶紧道:“听说你们对新药研发的流程不清楚,我以前参与过一个不成熟的项目,希望能帮得上忙。”

“您当然能帮得上忙,快进来。我们正好需要你。”杨锐热情的打招呼。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领路人了,哪怕是个盲人,只要能用拐杖敲出正确的路来,杨锐都很高兴。

范伦丁有些心虚,又有些自得的问道:“你们做到哪一步了。”

“我们还在合成更多的活性物质。我想,多几个后备比较好。”杨锐没有隐瞒的必要。

范伦丁慢慢的进入了状态,道:“这个没错,活性物质越多,最终得到成品的几率也越大。”

普通的小公司一般是准备两三种活性物质就行了,他们的目标也不是做出新药,而是期望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一期以后,将之卖给大公司。

大型的制药公司准备的活性物质的数量就多了,往往多大二十种以上,像是辉瑞这样的公司,经常准备50种以上的活性物质。最终的结果,如辉瑞他们,经常是有后备化合物和主攻化合物一起通过fda的审核,从而将一个药变成了两种药。

这是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大多数小公司都坚持不了36个月,大型制药公司也不总是能够得偿所愿,而如辉瑞这样的超级制药公司,则面对着成本高企的问题,他们平均每研发一种新药的成本是7亿美元,远远超过2亿美元的业界平均标准。

相比经常只需要几百万元成本的仿制药,原创药这个无底洞的深度是测量不出来的。

范伦丁决定劝说杨锐先多做几个活性物质,然后是多开几组动物实验,接着是多来一套临床试验。到这一步要是不出成绩的话,一般的制药公司都算是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