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86(1 / 2)

普罗旺斯鱼汤,然后被里面的酒汁给灌晕了似的。

“这就有了发现”杨方也晕了,问:“他是要研究炸鱼还是怎么的”

托拜尔斯摇头:“我不知道鱼是怎么想的,但如果杨锐先生真的能够cr技术的话,nih肯定要炸了。”

nih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学研究机构,而在85年的当下,他们是对人体基因组计划最积极的美国研究机构,但与能源部不同,nih拥有最专业和全面的生物学研究体系,他们更希望自己技术。

在cr的基础上开发更先进的技术,虽然还要支付给华锐专利费,但作为专业的官方机构,nih并不在乎这个。

谁开发了最顶尖的技术,才是nih在乎的重点。

而在托拜尔斯看来,身为不懂专业的美国人,他不在乎技术本身,他更想听的是故事。

美国人爱听故事,全世界人都爱听故事。

想在纳斯达克上市吗你最好在上市路演的时候讲一个好故事。

想做真人秀冠军吗你最好在回答导师问题的时候讲一个好故事。

想从美国政府拿到科研经费吗你最好能给国会议员们讲一个好故事。

想做出21世纪的曼哈顿计划吗你最好给世界人民讲一个好故事。

杨锐在做出一代cr的时候,就讲过一个盘山公路的好故事,吸引了很多欧美报刊的报道。

托拜尔斯未曾想到,杨锐竟然还能再提供一个好故事。

手榴弹炸鱼与cr新技术托拜尔斯心想,一定会有很多人想知道具体细节吧。

达尔贝科先生大概要乐死了。

如果――前提是,杨锐真的能出一套cr的新技术。

托拜尔斯期盼而忧虑的望着蹲在潭水边的杨锐,他的身后,依次是翻译,杨方,一袋子河鱼和一箱子手榴弹。

第851章 路线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杨家的大门前,不紧不慢的响起。

200响的鞭炮燃过,早就等在跟前的孩子们,立即一窝蜂的跑过来,争先恐后的去捡落在地上未炸开的小鞭炮。

在孩子群里,这些没炸开的鞭炮简直等同于硬通货,骑马打仗的时候拿一颗出来,能当半个小时的骑士。

没有捻子的鞭炮也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既可以倒火药出来摆图案,也可以两只鞭炮对燃。

锐妈则在院子里主动拆开另一挂200响的鞭炮,散给家里的亲戚孩子。

一群熊孩子比拿了年钱还开心,不等跑出院子,就用手里香点燃了往空中扔。

鞭炮在天空中的声音是最大的,也只有胆子大的熊孩子才敢这样做,他们看着引信点燃,并不立即扔起来,而是确定了引信的快慢,再决定立即扔出,还是稍等片刻。

扔的早了,鞭炮会落地,就炸不出大声了,扔的晚了,倒霉的自然是自己的爪子。

一般的鞭炮在手里炸响不一定会出事,比如红小鞭之类的小鞭炮,在手里炸开只是微痛留灰,但有些鞭炮的装药量大,就很是危险。比如著名的“啄木鸟”鞭炮,单个鞭炮炸起来的时候,能够看到小小的橘红色的火光,放大个几百上千倍,就与电影里炮弹爆炸的景象别无二致了。

不过,与大人们希望的不同,孩子们喜欢的都是威力巨大的鞭炮,因为单个鞭炮的玩法实在是太多。

弄一个小土堆,将鞭炮竖着放进去,看鞭炮将土堆炸裂炸开炸飞是最初级的玩法,类似的还有炸冰炸雪炸木头。

熊孩子一点的是将鞭炮点燃了扔进水缸或者脸盆下面,因为声音有加成,效果比扔空中还好,就是麻烦了一点,还有挨骂挨打的可能。

再熊孩子一点的还能炸猫炸狗炸虫子,猫比较灵活,见识过一次就不往跟前凑了,狗也笨不到哪里去,乡村土狗的智商给哈士奇上课是没问题的。虫子的供应量相对充足,问题是工作量大,冬天想凑些虫子也不容易。

当然,牛圈猪圈偶尔也是会响起鞭炮声的,这种通常伴随着皮鞭抽孩子的声音,向来为众多小伙伴喜闻乐见。

总而言之,拆开的鞭炮带来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但主要是孩子们享受这个,大人们最多就是享受一下拆送鞭炮的快乐了。

比如杨锐,他现在就只能站在老妈身后,看她给亲戚孩子分配鞭炮,然后深切的叮嘱:“不许炸屎”

托拜尔斯听着他一遍遍的重复,而翻译总是不工作,忍不住问:“杨锐究竟在说什么中国咒语吗”

“中国没有咒语。”翻译小声的说了一句,有些尴尬,但还是在托拜尔斯的要求下,将“炸屎”给翻译了过来。

托拜尔斯立即想到了自己最近几天去过的旱厕,再联想到前两天炸鱼的景象,不禁感慨:“杨锐先生真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杨锐的故事,以及反向cr的技术,在美国引起的轰动,就像是能源部把nih的旱厕给炸了一样。

并不过春节的美国人,在刚刚听到托拜尔斯的消息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观望的态度,但是,当杨锐的论文――反向cr的技术革新寄送到了自然杂志之后,凡是与人体基因组计划能牵扯到的部门,全都变的不平静起来。

尽管杨锐的论文尚未发表――以s此等顶级期刊的尿性,一篇论文排期到三个月以后都属于快节奏了,断然没有寄送到就当期安排的道理。

一般情况虽然是这样的,但杨锐的论文,特别是他有关cr的论文,却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程度。

任何科研圈子都是一个小圈子,这一点从学术会议的规模就可以看得出来,不说数学和理论物理这种显而易见的超级小圈子,就是相对比较庞大的生物学圈子,总人数也不可能达到4位数,可以说,在s级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生物学家,在世数量都不一定有四位数之多,再刨去那些离开了科研界的,打酱油的,年纪太大记忆力衰退的,剩下的也就是三五百人。

再分散到一个个科研领域中,人数自然就更少了,随便什么级别的科学术会议,只有学者们懒得来的,没有想来的人太多容纳不下的。

如果说,人类的生物学发展就是依靠这么几百个人来进行的,稍微是有些自大了一点,毕竟,科研阶梯大部分时间都是连绵不断的。但要说人类未来十年的生物学发展就指望这么几百个人,大抵是不会错的,剩下的几百万科研工作者,其实都是可供剥削的劳动者,劳动者们要是联合起来,自然是能毁天灭地的,但也就是毁天灭地而已。

时至今日,cr的圈子在生物学中已经不是一个小圈子了,人体基因组计划越来越可能实现的远景是一颗硕大的胡萝卜,更重要的是,cr的应用在生物体系内如此的广泛,以至于所有关注科研前沿的生物学家,都无法无视它。

自然的,也就无法忽视杨锐。

因此,当杨锐的论文送到了自然杂志的时候,不用发表,这份论文就已经从欧洲到美洲的流动了起来。

与cr一样的简洁思路,与cr一样的广泛应用,在第一时间,就征服了学者们。

达尔贝科更是联想到托拜尔斯的汇报,专程打电话到中国,不能置信的问托拜尔斯:“杨锐真的是在炸鱼的时候,想到了反向cr的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