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22(2 / 2)

“弄不好,这家伙是个呢。”同伴捅捅宋芳的腰。

“又如何。”宋芳承认自己很惊讶,但也就是小小的惊讶罢了。

“不好吗家里把什么事都给解决了,指不定几年以后,你就当上官太太了,呶,还有小车坐。”同伴颇为羡慕的道:“咱们参加工作以后,再多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坐上小车吧。除非去下面的市县,否则,处级干部也没有小车坐。”

“我想要的不是官太太似的生活,只是稳定和舒适而已。”宋芳淡然道:“我不要做官太太,走吧。”

说完,宋芳一蹬自行车,背向那小车队,返回学校去了。

两名同伴互相看看,也只好跟了上去。

杨锐先让司机开车到范家,送走小白牙以后,再返回学校实验室,其他人自然有其他司机送返。

时间虽然晚了,但离子通道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

许正平在相互作用蛋白方面的研究正在紧要关头,他的科研组已经开始进入无休状态了,加班自然是免不了的。

杨锐回到实验室倒是没有特别的工作,不过,作为实验室主任,每天不定时的到实验室报道是必然的。

大多数一流实验室的负责人都是工作狂,不如此,是难以支撑起一个实验室的。

比起工业界的工作来说,科研界的工作更忙碌,也更考验对时间的利用。

对实验室负责人来说,每周在实验室里消磨100个小时再正常不过了。

杨锐也是很有觉悟的有空就来,有问题的研究员也能较快的询问问题。

到了他这个位置,本来就不用做具体的实验了,但指明方向,解决问题向来都是实验室负责人的工作。

杨锐回到离子通道实验室,就像是回到宿舍一样自然,脱下大衣,换上实验服,就顺着实验室一个个的检查过去,有问题的自然询问,被他找出问题的就紧张的修正。

许正平也是忙的厉害,同样是问题多多,抓住杨锐,足足和他聊了30分钟,然后忽然一拍脑袋,道:“对了,有个美国人找你。”

“什么美国人”

“诺顿出版社的,据说是下午刚到的,一路问到这里的。”许正平有点不好意思的道:“我给忙忘了,挺重要的事吧。”

“人呢”

“安排到酒店了。”

“那行,让他明天找我,你给打个电话吧。我也该回去睡觉了。”杨锐又转一圈,看着没什么事了,就将实验服脱了,换回大衣,准备出门。

还没走呢,许正平从里面奔了出来,喊道:“美国人约明天早上9点,行不行”

“这么早”

“好像挺急的。”

“约明天中午一点,让他来学校食堂。”杨锐一听诺顿出版社,就知道是有关自己的专著的事,他本人对此还是很上心的,不过,既然对方更着急,那他就不着急了。

第752章 留人猴年开更

“蔡教授,杨锐的确是才华出众,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大学也应该有大学的固执,我认为,现在将杨锐擢升为助教或者讲师,不仅不利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而且对杨锐的成长也不利。”卢月萍是生物系的资深教授,并不在乎反对蔡教授。

“确实,将大二还没毕业的学生,一口气提到助教或者讲师的位置上来,会产生太多的问题。两年的时间,杨锐确实得到很大的成绩,但两年时间太短了,不如再等两年,提前给杨锐一个留校的名额不好”同为资深教授的刘岚也是比较保守的一派。

趁机反对的还有相对年轻的教授周帆:“我也觉得略有些轻率了。咱们现在并不是特别迫切的需要教师,一下子将杨锐提起来,未免产生种种问题。比如说,杨锐的研究水平很不错,授课的水平如何,却不是很清楚,我觉得,再观察一段时间比较好。

蔡教授沉默不语,就让会议室内诸人自由发言。

让杨锐在北大任教,本来也不是蔡教授的最佳选择,这是被清华逼出来的没办法的办法。蔡教授是真的担心杨锐毕业以后,跑去清华任教了。这样的事情在北大的历史上可是真的不少,比如朱自清就是北大的学生,毕业后就去了清华,不提期间的原委来去,这样的事情总是少不了的。

平常情况下,蔡教授也无所谓两个学校互通有无,反正清华北大的关系向来密切,你来我往也属正常,从一名自然科学的教授的心理来说,朱自清牛子清的,跑一打来一吨都无所谓。

但20岁就得诺贝尔奖提名,发表ce和nature双料论文的年轻人跑了,那就罪莫大焉了。

就是走过场的诺贝尔奖提名都很了不得了,简而言之,你要拿诺贝尔奖提名,哪怕是走过场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提名,你首先得业内知名,要么是你的名字刷到很多人都知道,要么是你的工作让很多人都了解了,总而言之,你大大小小得是位科学界的名人,才有人或机构用自己的声望担保,给你一个提名。

杨锐的提名更难得,现在才是84年的年末,cr技术就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冲破国家范畴,在全世界的各大实验室里开始传播,这样的东西,已经不仅仅是刷脸的概念了,它是真的有可能拿诺贝尔奖的,每间生物实验室都要用的东西,要是连竞争诺贝尔奖的资格都没有,这个奖项也存活不了如此之久。当然,今年或许还早了点,20岁的杨锐也年轻了点,但再过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杨锐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真的很有可能。

这样的成绩,让蔡教授根本不愿意承担一丁点损失杨锐的可能。

给予杨锐助教或者讲师的职位,从院长的角度来说,只能说是廉价保险。

蔡教授一点都不担心别人说自己“轻率”,再过几年,人们只会因此而评论他有“魄力”。

不过,同事们的意见也要重视,所谓,就是要先民主,再集中。

而且,民主的时间可以比较久,集中的时间很短就可以了,从比例上来说,还是显的民主比较重要的。

蔡教授静静等待了一刻钟左右,等到大家各抒己见以后,问:“我也不想强求让杨锐做助教或者讲师,现在的问题是,清华给出的条件更好,而且,杨锐在清华授课期间,写了一本基因组学的书,写的非常好,在座有看过的吗”

有几个人点头。

“我这里有几个副本,大家之后可以看一看。”蔡教授让人拿了油印版的书出来,又道:“我也没有想到杨锐会写一本书,而且是在他给清华授课期间。有这样一次经历,我想杨锐肯定是希望继续授课,继续写书的,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

一些教授微微点头,没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低头不语,80年代的科研院所还没有强制要求教授必须有专著,因此,少部分人是没有这种经历的,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就好像读研读博的学生没有写过论文一样,开会的时候,大家谈经历,你怎么好意思抬头。

专著不见得比论文困难,但它们是不同的东西,狭义讲,专著是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梳理,写过就是写过,没写过就是没写过,写过的就是鄙视没写过的,没什么道理可讲。

你一篇论文驰名中外,你厉害;你桃李满天下,弟子尽常委,你厉害;你证书等身,载誉人生,你厉害――你没写过专著吧,呵呵,真是智残志坚的好学者。

相对年轻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