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92(2 / 2)

徐副台长看着刘院长微胖的身躯,巍然道:“不能啊。”

“就是说了,咱们这就走吧。”

“我得给人家说一声啊。”徐副台长指指小包厢。

“您得快点,赶时间,真赶时间,拜托了”

“我尽快啊。”徐副台长安慰两下刘院长,施施然的回身,到走廊上,问:“凉拌牛肉挺不错的,我让饭店做一份给你带上”

“现在哪顾得上这个”刘院长顿了一下,又道:“剩下的凉菜随便打包一份给我就行了。”

几分钟后,叼着肉夹馍的刘院长,扯着徐副台长,飞奔至电视台。

夜深人静之时,电视台也变的寂静而安宁。

现在的电视台并不像是日后的媒体,总有放不完的电视剧和播不完的广告,80年代的电视台,通常只在黄金时段有新节目,普通时段只有些重播,有些还是重播头天放的电视剧,端的是浪费资源。不仅如此,电视台在很多时间还是停播状态的,一个彩色大圆圈的符号,总能引起观众深深的思考。

徐副台长和刘院长到了台里,只见二层亮着灯,却是一丝声音都没有。

台里值班的人看到副台长来了,像是见到了救星似的,忙道:“太害怕,北大的人,怎么一个个都不爱说话脸都严肃的啥似的。”

“太紧张了,不好意思,小兄弟,抽根烟歇会。”刘院长给递了一根烟,问:“上面的人,情绪怎么样”

“说不上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有些词穷,接了烟,老鼠似的溜边走了。

徐副台长有些疑惑的抹抹脸,跟着刘院长迈步上楼。

楼上的气氛,极其凝重。

背对着楼梯口的一圈干部们有中年的,有老年的,总数竟有十多人之多,更令人惊诧的是,这十多名中老年干部,一个个安静而笔挺的站着,仿佛十多支铅笔似的。

“校长,这是徐台长,我之前”

“徐台长,你好你好。”校长瞬间打断刘院长的话,与徐台长握握手,道:“我们不请自来,实在不好意思,得麻烦你给我们放映一下你们拿到的录像带了。”

“哦,好的。”徐台长面对北大生物系的副主任,自然是游刃有余,但站在北大的一票传说级老大们面前,却是莫名的亚历山大,他这时候才理解溜边走的工作人员的心情。

这些老家伙们,吃出了雷龙体积的食草动物,浑身散发着生人勿进的食肉动物的气息。

“我们也是刚刚拿到录像带不久。上面首先交给我们,也是要求我们鉴定一下录像带的真伪,另外做一些必要的翻译,分析一下情况”徐台长低眉顺眼的做着解释,再将一群人带到放映室,亲自动手,开始放映录像带。

校长带头,蔡院士在后,一群人安静的看着。

电视里,播放的正是刘院长之前看过的录像带,他的注意力不禁飘散,悄然的数起了人头:校党委书记、校长、校常务副书记、校常务副校长、校第二副书记、校第三副书记、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校长助理、校长助理、校长助理、校长助理、校长助理、校长助理、校长助理、校长助理

蔡院士的头上顶着的最高头衔,也就是一个校长助理,计算起来,等于是全校领导倾巢出动了。

没来的,要么是没有联系到,要么就是出门在外。

这样的阵仗,即使是见识过大世面的刘院长,亦是心下暗颤。

“就这些吗应该还有吧。”校长看完了徐台长拿出来的录像带,并不满足,他们兴师动众而来,不是为了看这个的。

徐台长为难的道:“我这边能拿出来的就是这些了。”

“徐台长,时间太晚,我们不想打扰领导休息,只想再仔细确定一下情况,通融一下。”秘书长出来劝说,又道:“要不然,麻烦您给打个电话,和你们台长商量一下。”

徐台长犹豫片刻,无奈道:“我再拿三盘出来,你们看过以后,应该就知道了。”

北大方面进入沉默状态。

徐台长哑然转身,又派人去取了录像带过来。

电视机里,再次响起流利的英语。

在场数人替换着做翻译,却是不逊于专业翻译的速度。

刘院长也因此渐渐的看入了神。

“你们看待一名科学家的时候,不能以他的年龄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以他的国籍和人种作为评判标准,你们要了解他的工作,以他的工作来判断他的能力。关于杨锐的工作,我想说,这是跨世纪的成就,不仅现在少有人达到他的成就,放眼科学发展的数百年时间,这样的成就也是不多见的――这不是我的夸张溢美,如果你们像我一样,对杨锐了解的再多一些,你们就会更佩服他。”达尔贝科是个自信的老男人,他已功成名就,除了想推动人体基因组计划以外,别无所求,对于杨锐的支持,也是日渐增长。

就像是他所说的那样,对cr的了解越多,他对杨锐的认同感就越深。

电视里,记者显然被达尔贝科的话给震惊了,忙道:“这比您之前给予杨锐的评价更激进了。”

“那是因为cr表现出来的力量更强了。”达尔贝科摇摇头道:“杨锐拥有难得一见的科学家的敏锐嗅觉,他值得拥有属于他的荣誉。霍拉纳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但就像是我之前对记者,以及在法庭上说的那样,霍拉纳70年代的想法,与今天的cr,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荣誉归于杨锐,杨锐应该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更广泛的关注,以及更多的资源。”

电视台的二楼无比的静谧,连轻轻的呼吸声都无。

第703章 高评价

“评价很高啊”一盘录像带放完的间隙,校长呼了一口气,声音重的仿佛能落到地上似的。

“我看海森堡也不过如此了。”书记说的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测不准的海森堡,他24岁创立矩阵力学,31岁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整个人生都可以用年少成名来形容,前半生也是顺的不能再顺,直到纳粹失败,作为德国物理学家的海森堡,才受到了更多的另类眼光的注目。

然而,这个时间,用海森堡来形容杨锐,不免令人联想过多。

当然,不去联想也可以,比如徐副台长就傻乎乎的笑,只当海森堡是位名人,虽然他本人不知道缘何有名,又有名自哪里。

但北大的先生们都听得懂,这就像是黑话,每个字都是简单的,唯独圈内人知道真正的含义。

“我觉得更像是狄拉克。”蔡教授是生物学的大拿,但对物理学的名人生平也清楚的很。狄拉克是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年轻时在剑桥,中年后,跟着女儿去了美国的佛罗里达,虽说换了一个国家,但他的选择与国籍无关,更不会引起正确与否的争论。

“我们继续看录像带吧,小王,好了吗”校长不想现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