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12(1 / 2)

拍拍辅导员的肩膀,头也不回的回到宿舍,顺便将门给锁上了。

不见面就不会起冲突。如果地位相当,杨锐自然无所谓见面,但一名副教授来找一名学生聊天,杨锐不觉得他愿意无功而返。

要打发对方,少不得要给出点什么,杨锐觉得,干脆不要见面为妙。

还在宿舍里的毛启明听到门锁响声,奇怪的问:“说完了导员找你做什么”

杨锐坐回自己位置,道:“闲事。对了,小明有没有时间,下午带你去见几个人。”

“有时间,见什么人”

“我的几个高中同学,也在北京读书。”杨锐觉得,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锐学组似乎也可以活跃一些了。

第431章 球馆

80年代,在大学读书是很辛苦的,从早到晚的课程只是其中之一,写不完的作业和考不完的试,使得学生们依旧笼罩在中学的余晖下。与中学不同的是,大学生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特别是政治活动,繁忙无比。

举旗帜、贴板报、组织讨论会等活动,或者是学校强求,或者是学生自愿,总之进行的如火如荼。

王国华进了北京理工大以后,首先找到自身价值的地方,就是办板报了。

大学里的黑板,可是龙争虎斗之地,各个院系尽其所能的争取每一块黑板,而在院系内部,学生们也要尽其所能的争夺每一块黑板。

王国华是做了半年多的助理,才在第二学期,获得了自己画板报的机会。

他得到的板报位置不错,在教学楼去食堂的必经之路上,以前的大四学长走了,才让出来给他。

王国华做的极认真仔细。

而从选题到黑板报完成,做一期往往要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王国华甘之若饴。每期做完,他都藏在黑板报附近,等着看板报的效果。

每到中午和下午时间,黑板报附近都会聚集起人来。好的板报,甚至会被人群围拢。

在没有手机a捣乱的年代,所谓的碎片时间,也不是消失了,大家只是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看报。

报纸是报,校报是报,黑板报也是报。

如果围观黑板报的人多的话,王国华就会志得意满的回去,准备下一份黑板报。

如果围观黑板报的人少的话,王国华就会到食堂大吃一顿,然后再准备下一份黑板报。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几个月,既让王国华的激情有地方发挥,也让王国华顺利的融入了大学生活。

如此一来,他在校园里也显的轻松和自在许多。

王国华能读到北京理工,是因为志愿报的好,跳线得来的,比起同学们的录取分和名次,他都要低了一层不止,这在高考状态下自然是极爽的,进入学校以后,王国华多少有些忐忑。

在一定程度上,黑板报建立了王国华的自信。

到了第二学期,渐渐适应大学生生活的王国华,才开始在北京城里瞎转,顺便到各个大学串门。

“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大会”结束没多久,王国华就溜达到了北大来。

杨锐正好没什么实验,就拉着王国华,先出学校大吃一顿,要一张发票,顺便道:“咱们选个地方,给锐学组建个活动场所。”

王国华自然高兴,问:“建个怎么样的活动场所”

“我考虑着,最好是建一个体育活动中心,然后以体育活动的名义,开展聚会,也容易吸引组员。”杨锐琢磨了几天时间了,计划张嘴就来。

“经费从哪里来”

“体育活动中心我找人来投资,建好以后对外经营,赚到的钱给投资方,我们占一个场地,只要不付钱就好了。”

“能找到投资算了,你肯定能找到,那建一个啥体育中心篮球场,足球场的话,学校里都有了,要不然,建一个游泳馆”北京市里的游泳馆不少,游的人也不少,算是难得的市民休闲运动,当然,游泳馆也都是要收费的,大家也都是习惯了。

杨锐却是摇摇头,道:“游泳馆太多了,而且收费也不高,再说了,咱们弄一个体育中心是为了方便聚会,总不能天天脱光了聚会吧。”

王国华笑出了声,点头称是,又道:“那旱冰场呢,这个可火。”

“和舞厅一样,旱冰场来的人员太复杂,混混太多,闹心。”早在十几年前,旱冰场就是混混们聚集的重点地区,这里能光明正大的拉女孩子的手,实在是荷尔蒙冲动的少男少女们神往。

“那台球也不行了,你不会是想弄个羽毛球场或者排球场吧,那东西可没人花钱来玩。”

“保龄球怎么样”杨锐设想的投资方,自然是自己全资所有的华锐公司。当然,到时候可以注册一个新公司,以港资的名义来北京骗吃骗喝,因此,建什么,实际上就是按照他的想法来的。

80年代的中国,做生意既难也简单,难主要难在了政策风险上,简单就简单在了顾客数量上,只要项目不要太糟糕,商业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中国第一家保龄球馆,是北京丽都饭店建的“十瓶制”保龄球馆,符合国际标准,也可以举行国际赛事。

或许是顺应了先富起来的一群人的需求,丽都饭店的现代化保龄球馆自建成之日起,就火的一塌糊涂,每局四五十元,仍然供不应求,利润高的吓人。

在设备高昂且需要进口的情况下,仍然有无数的保龄球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建了起来,先是涉外酒店,接着是高档娱乐场所,再是独立的保龄球馆,不止北京建,上海、深圳、福州、青岛等城市,也疯狂的建设。

到10年以后,仅仅上海就建了5000根的球道,号称有多少家沙县小吃,就有多少家保龄球馆。

不过,就像无数火遍大江南北的新鲜事物一样,90年代中后期,保龄球馆也盛极而衰,价格一落千丈,球馆也纷纷倒闭。

但在84年初,保龄球却是标准的一次投资,十年收益,当年投资,当年回本

更难得的是,直到90年代,保龄球都被当做是“贵族运动”的。

专业的保龄球鞋,木质保龄球道,还有神秘莫测的自动球瓶机,在高尔夫球尚未传入中国以前,保龄球馆简直高端的令人想哭。

而在工人月均工资不足百元的环境下,能打得起一局四五十元的保龄球的,要么是商人,要么是外企干部,要么就是国家干部,这都是普通人眼里的精英人士,也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义。

至于大学生王国华,却是没有此等觉悟,不禁道:“咱们锐学组在保龄球馆活动,那也太浪费了吧,再说了,学生哪里玩得起保龄球。”

“球馆建好了,也不一定就只收钱,还可以赠票啊,就算是体验,肯定也有许多学生愿意来试试的。到时候,咱们锐学组在保龄球馆活动,再邀请其他学生来参加活动,不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