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01(2 / 2)

这一次,杨锐就不像是前面那样,拿一堆翻着看了,而是让刘珊拿一些,看一些,换一些,再看一些。

总而言之,就是刘珊在阅览室里不停的帮杨锐换书,而杨锐则不停的看书,速度快了一倍都不止。

随着接触的增多,刘珊的效率也提高了,渐渐的摸准了杨锐比较杂志的时间差,更有剩余的时间,坐在杨锐身边,看他记笔记。

“你为什么要记下这些名字”刘珊死活没有找到杨锐笔记上的文章的规律。

“我个人判断是比价有前途的文章。”杨锐简单解释。

“那就是你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了功能基因组,是什么东西”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大到人体基因测序,小到测试新药,都能用到功能基因组,简单的说,就是了解一系列的基因的功能,恩,非常有用和有前途的目标”

“噗”旁边,突然传来压抑的笑声。

杨锐和刘珊齐齐转头,正好看到一名学生憋红的脸,显然是忍不住了,才把气漏出来。

“不小心听到了。”对方放下手,想了想,转身虚声道:“我是富教授的学生,植物学大四生钟志文,我最近正好在吃小灶,学了点基因功能分析的科目,觉得你说的挺有意思的。”

钟志文其实很想说,自己读到大四了,也才开始学基因功能分析,还不敢大言不惭的说研究两个字,更别说是研究功能基因组了,你一个大一的学生就这么自信好吗

他是看在刘珊的面子上,才没有直言揭露杨锐的“吹牛”。

打了个招呼,见杨锐没有立刻回应,钟志文又笑着转回去了。

他觉得,这种程度的警告,应该就足够了。

钟志文不知道,杨锐实际上是在感怀呢。

基因功能分析,在80年代固然是高大上的名词,在30年,却已经是烂大街了。

这种科目,也会变的完全不同了。

“基因组学的东西啊。”杨锐忽然叹了口气。

钟志文却是“啊”的一声:“什么”

杨锐也愣了几秒钟,旋即笑笑:“没什么,说错了。”

他的确说错了,基因组学要到1986年才会由美国大牛提出,接着是人所共知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

在1983年的当下,基因组学还不算是一个学科名词。

钟志文勉强笑了一下,心想:什么状元啊,吹牛不打草稿,壮牛还差不多。

第270章 能看懂吗

比起陌生的四年级生钟志文,刘珊更信任杨锐。就内心情感来说,刘珊甚至是极为的佩服佩服杨锐。

全国状元,带着贫瘠的西堡中学同学考上大学,同时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刘珊不知道别人能不能做到,也不知道钟志文能不能做到,但至少杨锐是说到做到的。

“别理他,我们做我们的事。”刘珊的声音不大,却让钟志文吃惊不已。

钟志文趁着刘珊没注意,向杨锐轻轻的翘起大拇指,做口型:“厉害”

就钟志文想来,杨锐肯定是灌了无数汤给这女生。用文学来勾引女生固然是现今的流行风,但用论文来勾引也不差,格调还有所提升,只是大部分女生只听得懂文学,听不懂数理化,往往让80年代的工科男和理科男黯然神伤,不得不加入诗歌和美学的大军。

当然,他们以后会伤的更厉害。

“那边架子上的拿完了,再拿哪里的”刘珊低声问了杨锐一句。

“从东边的拿起吧。”杨锐调整了一下,再次集中注意力。

他要赶在实验室重建完成的时候,做好新论文的准备,不过,与先前的赚钱论文不同,杨锐这次准备做的是纯粹的学术论文。

站在什么山头唱什么山歌,10年或者20年以后的北大,自然也是被金钱腐蚀的像是小商品市场的五金件一样,可在1983年,学术届仍然是非盈利机构,在这种地方,谈赚钱不仅不招待见的,还很麻烦。

就像是如今到中关村建立公司的中科院研究员们,便要面临拿着中科院的知识为自己赚钱的指责。

这种指责也不能说是没有依据,就是在国外,一家非盈利机构的雇员,也不能在受雇期间,或者刚刚结束受雇的情况下,在外开设一家公司,继续受雇期间的研究。

虽然有上层领导的支持,但中科院的相对独立性,还是令初期的陈春先等人惹上了很大的麻烦。与其说他们做了多少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不如说他们为后人的研究工作开拓了道路。

归根结底,早期的中关村并不是硅谷,仍然只是中国式电子一条街

杨锐手里的钱,已经足够短期的实验室建设和个人开销了,加上又有按季度的不菲分红,他对赚钱的兴趣也下降了一个台阶。

所以,杨锐决定先做点不怎么赚钱的纯学术。

当然,不怎么赚钱只是现在没有金钱收益,不代表以后没有,而且,除金钱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收益还是很客观的。

比如说名气。

做研究的,没有名气,终究是玩不转的。

在北大这种地界,需要的也是名声。

杨锐以前做的学术论文,无论是植物提取法,还是辅酶q10的生产,都是偏于实际应用的。

而国内学术界,或者说,是大多数国家的学术界,推崇的学术研究都是理论性的,比如陈春先身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四大金刚,他做的最后一项学术工作是造了一台托卡马克六号,这是用来做受控核聚变的装置,用某位科学家的话来说,托卡马克有什么用150年以内都是没用的。

但就是这种没用,让陈春先的研究价值大大提高了,因为超前啊。

不过,还是比不上霍金的黑洞研究,那东西至少1500年内没用。

杨锐正在准备的功能基因组相比以前,那是相当的理论和学术了,功能基因组至少20年内没啥实际用途,事实上,如果以80年代的眼光来看,功能基因组50年内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而之所以这么快就找到了用途,其实是因为投入超乎想象。

美国大牛汤姆斯86年提出了基因组学,诺贝尔得主杜尔贝克当年又在科学杂志撰文称,应该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人体基因组,于是,美国人在87年投入了1。6亿美元,到90年启动人体基因组计划,经费飙升至30亿美元,接着是英法德日中的陆续参与,光是超级计算机就花了不知多少钱。独立于公益项目之外的塞雷拉基因公司,甚至为此专门购买了当时世界第三大的超级计算机。

杜尔贝尔劝说开展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说辞,是攻克癌症。而为了攻克癌症,人类愿意拿出的经费,远超生物学家的想象。

事实上,自90年代以后的抗癌药品,大都是就基因层面来开展研究的,人体基因组计划,也因此获得了部分回报。

但在此之前,谁都无法料到这样的结果。

即使是汤姆斯和杜尔贝克也无法先知先觉。

杨锐可以。

顺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下去,自然而然的就是基因组学和人体基因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