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51(1 / 2)

见李世民又停了,众人都听得一急,却唯独程咬金大叫道:“哎呀陛下您可急死臣了您就快些告诉微臣吧”

李世民笑了起来,对程咬金这般急不可耐的样子很是满意,点了点头,又说道:“呵呵,夏鸿升跟朕奏言,此物之威力,胜过天雷,可将数百斤之火药弹丸,射出十里开外,十里之内,皆成烂糜,不拘城郭军阵,皆夷为平地,片甲不留”

“啥”程咬金瞪大了眼睛,还夸张的拿手指掏了掏耳朵,吃惊的问道:“这数百斤的东西给射出十里地还皆成烂糜,不拘城郭军阵,皆夷为平地,片甲不留陛下,夏鸿升那个臭小子最喜欢说些旁人听都没听过的东西显摆自个儿,这怕是他又哄陛下来的吧”

李世民被这个口无遮拦的老货一噎,顿时一脸黑线,恶狠狠的瞪了程咬金一眼,见其他众人也都是一副怀疑自己听错了的神情,于是说道:“朕亦有所疑问,故而今日才叫诸位前来,一起看看这几位水师将士操演火炮,看看到底如何。”

说罢,李世民转头对段瓒点了点头。

段瓒于是上前,对那几个士卒说了一番,然后过来,给众人分发了耳塞和望远镜。

众人都是见识过火器的人,知道那声如雷震,吃过了亏,就不在逞能了。

见众人都拿了耳塞,于是又说道:“陛下,诸位将军,远处那道城墙,是当初实验药包的威力的时候建筑的,这几日又在后面用钢筋打了钢架进行加固。之前,那赌墙本就是照着长安城的城墙做的钢筋混凝土城墙,如今又用钢筋加固,比长安城墙还要结实牢固了一些。”

听了段瓒的话,众人都拿望远镜看过去,透过望远镜,就看见远处那一道石墙,果然如同段瓒所言,更加坚固。

“请陛下,诸位将军后退到战壕之中,带上耳塞”段瓒行礼说道。

众人都后退了许多,下到了战壕之中,然后又带上了耳塞,拿着望远镜看看那几个士卒,又看看远处的城墙。

段瓒看了看战壕中的众人,然后深吸了一口气,将手中的令旗猛然向下一挥。

一片惊天动地的响声,就如同有天雷在耳朵边上上炸开了一般,又好似直接轰在心门上一样,耳朵瞬间有一种暂时失去了听力地错觉,火药充分燃烧之后产生地烟雾立即从炮管里喷出,就像是一层浓厚地白色雾气,而大地也被这种强烈地力量给震得好似摇晃了起来。

一时间,地动山摇,如同地震一般。

半个眨眼的时间之后,还没等李世民和那些将军们从方才的巨响和巨震之中回过神,就只见极远之外的地方忽而猛地腾起了一片尘嚣和扬尘来,遮天蔽日,似乎连天色都暗了一截似的

众人心中震撼,立刻拿起手中的望远镜往那漫天尘嚣之处看过去,但见尘埃渐渐落定之后,那里原本的一截城墙,此刻却寻不见了,只剩下了碎石遍地

众人都愣住了,动了动嘴,却发不出声音来。一时间,竟被震慑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是了。。

第810章 尖端与常规

火炮既成,便立刻投入了使用,大唐水师中的铁甲船,已经达到了十二艘之多。这十二艘铁甲船以后将成为大唐水师的主力,每一艘铁甲船上都装配了火炮――不过并非是夏鸿升拉去长安给李世民操演火炮威力的那种,而是前装滑膛的红衣大炮。

之所以没有配备后装线膛的火炮,是因为产能。

线膛后装火炮拥有更加稳定和精准的优势,但是军机坊做起来,产量却不足以立刻配备给铁甲船。制造一门线膛后装火炮,不仅对火炮的要求很高,弹丸更是制作起来也很费时,主要在于金属弹壳,很难做到标准。以军机坊现有的能力和水平,三、四个月做出一门来火炮,已经是最快,一个月产出后装线膛所用的尖头椎体弹丸,二十枚已经是极限。而若是做前装滑膛的红衣大炮,一个月就能配齐两艘铁甲船所需,弹丸更是一个月就能造出好几百发。

后装线膛火炮和定装弹药,代表了大唐武器的尖端成就,作为一种威慑性的武器,日后诸部完成配备和替换。而制造起来相对较为容易的后装滑膛红衣大炮,则暂作为大唐的常用火炮火力,在制造后装线膛火炮和定装弹药的过程中,为大唐军中服役,作为常规力量而使用。

并非是夏鸿升不知道,先做出红衣大炮,不耽误使用,然后再慢慢去开发后装线膛火炮和定装弹药,这样更加容易,也是更加实用的办法。

只是夏鸿升更加愿意多吃些苦头,掉些头发,在开初就将更见先进的发展方向引导出来。就像后世里我兔的蘑菇弹,开发那个东西的时候,距离回应抗美援朝的时候,说出那句“他们有他们的原子弹,我们有我们的手榴弹嘛”的话,距离并不远。在威慑性力量面前,那时候的中国还有太多的问题要解决,但是,却直接选择了最具难度的核弹技术。这中间付出了多少生命和艰苦,却也收获了历史性的胜利。核武器的研制成功,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那一刻,中国才所谓真的站了起来。

从手榴弹到原子弹,中间的几多跨度,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是非凡,且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夏鸿升偏执吧,最先进的,总是最有威慑力的。与其可能像清朝那般依赖于红衣大炮的威力,而疏于对更加先进的火炮技术的开发和研制,那倒不如直接一开始,就让大唐的火炮,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先进的阶段――这正是夏鸿升的思量所在。高,往后去的高度就高,大唐的技术往后去,达到的程度就越高。同样的速度和体力,在同样的时间里去登高,那山腰的人,肯定要比山麓的人上的更高。

而哪怕是后世的人再没出息没作为,而被人所超越,那至少也要让其他人多花去更多的时间追上原先的差距再说。

这样,也可以让大唐的优势,保持的更久远一些。

十二艘铁甲船,每一艘都装备了红衣大炮,载足了弹药,又各自配备了三百人的水师将士,另有船底二百人的民夫踩轮――大唐的铁甲船,在保持性能和保证船上补给的前提下可以承载八百人之数。这个数字没有超过前隋五牙船的载人九百之数,更是距离三国楼船的三千人之数相去甚远。不过,夏鸿升觉得,这前隋的五牙船,能载人九百,若不远航,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是三国楼船的三千人之数,这就有些太夸张了。

连明朝世界上最先进的“宝船”上,也才容纳一千余人而已。大唐的铁甲船,其实在保持性能和保证船上补给的前提下,本也是能容纳这个数,不比后世明朝的宝船少的。只是作为专门用作战斗的专业战船,故意留出些余地,以应对一些其他的多变的状况。而若真要在船上塞下三千人,那除非是除了人之外,什么都不装,且估计还只能是风平浪静的飘着,风一吹浪一打,估计就得翻船。

这一十二艘铁甲船,是大唐水师如今的主力。本就已经在琉球训练了许久,加装上了红衣大炮之后,又训练在海上使用红衣大炮,提高炮手的精准度,训练了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