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8(1 / 2)

律法,也严格按照朝廷的律法行事,你献于书院的三字经,开篇就明言人之初,性本善,为何你却抱着人之初,性本恶的理念去做事贤侄,我等读书人,一心正气,即便是有如此契约在,扔能固守心中仁义,可贤侄啊,这世上无数的人,难道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修养和学识么若是这种契约传开,那些恶人、横人,欺辱着凌弱的百姓签下了如此之契约,岂不是要被吃干抹净,连一丁点的回旋余地都没有了律法只能强制人们遵守,而道德却是人发自内心的良善,贤侄啊,若是有一天,人们只靠律法契约,而不顾道德人情,那这世间的万民,就全都只是冷血之辈,再无情义可言了老夫半生苦读,虽无成就,也难言君子,但却也以书生自诩。贤侄曾言,读书人要目视苍生,胸怀天下,此言甚合吾心。老夫心忧天下万民,贤侄,民生疾苦啊,老夫不敢想若是方才所言成真,那人与人之间会成了多么一副可怕的场景,人间无情,便不复人间,老夫,断不能开这个头”

徐齐贤不知何时出现在了书房门口,正一脸激动和骄傲的看着自己的父亲。夏鸿升耳边仿若钟鸣,一时间杂绪纷纷。

谁能比自己还请楚道德体系崩坏之后的样子

当你救了人之后被诬蔑为凶手,当你看到老人倒地却再也不敢过去扶起,当你看到乞丐第一个念头不是怜悯和帮助,而是怀疑和远离甚至当你见义勇为,为救助他人而献出生命之后,自己的尸体还被人家明码标价,“从水里捞出来三万”的用来卖钱,情何以堪徐叔叔说的没道理吗有啊,大有道理啊大唐的百姓多数善良淳朴,即便是升斗小民,也恪守着千古流传的道德。张老汉没有夏鸿升的张口,宁愿全家受穷也不给其他人打造折叠桌和马扎,屠户因为把猪下水卖给了自己三文钱而愧疚,结果就送了那么多的猪骨和好肉作为补偿,价值反而远超过了三文,这些人是傻子么傻的可敬啊自己家里,嫂嫂一介女流,带着自己过活,要不是邻里接济,岂能撑到如今书院里的学子,哪一个不是见了先生五步之外就远远的躬身行礼问好了,谁会暗地了骂那些先生在书院受了先生责骂,谁敢回家叫了家人去书院里揍先生一顿不希望,绝对的不希望,如此善良淳朴的唐人,也成为后世的样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连这些正直的勇气都丢失了,还凭什么把家国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人这东西是会变,而且善变的啊学好十年,学坏几个小时就够了,道德沦丧了,就注定人间失格,钱财再多,世界也只会倒退,不会再前进,最后唯一的结果,就是自我毁灭。

这里是道德的力量大于法律的力量的大唐,不是日渐崩坏的后世。枉作小人啊

夏鸿升脸臊的通红,一伸手抓起了桌子上面的几页合同,两手用力一扯撕了粉碎,站起来来走到徐父面前,恭恭敬敬的弯下了腰长施一礼,郑重说道:“徐叔叔所言极是,小侄受教了。小侄也愿意自己身处的大唐,是一个恭和亲善的和谐大唐,而不是一个只看利益不顾人情的浮世。是小侄错了。”

徐齐贤的父亲看着夏鸿升的样子,见他有所领会,便满意的点头笑了,不再多言。夏鸿升是个聪明的小子,这些话说一遍就够,他自能感悟。

从书房里面出来,夏鸿升的心情还是有些沉重,他确实没有想那么多,只是照后世里拟定合约的习惯,就这么写出来了,实在是没有想到这一纸合约会带来这么巨大的后果。其实说危及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有些夸大了,一个坚如磐石的道德体系,岂是这一纸合约能够破坏掉的而且如此严谨的合约,只要利用得当,对弱小的百姓反而是一种保护。只是夏鸿升多了另外一些思考。自己自后世而来,那领先了千年的知识和经验,对落后了千年的唐人来说会产生怎样的震撼和影响后世的经验和知识固然强大,但其中却也有不少的糟粕和缺点,后人耳濡目染一点点的适应过来,可唐人没有,他们一旦被这种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经验冲击,抵抗能力就要弱小的多,好的方面自然好,但是坏的方面,恐怕只会产生更大的害处。今天徐齐贤父亲的一番话,令夏鸿升想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把后世的东西带入大唐,这些东西里面有好的,自然有坏的,如何发挥好的作用,规避坏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夏鸿升很感激,也很庆幸,徐齐贤的父亲让他提前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否则,等到后世那些经验和知识,坏的一面在大唐产生影响的时候再去考虑这个问题,就已经为时太晚了。就好比后世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的同时,也由此引发了许多不好的风气,自己在大唐的一举一动,何不若一场改革,恐怕是一样的结果,若是到了不好的风气已然形成,那时候,就再也无力改变什么了。

夏鸿升也不见外,出来了书房径自便往厨房里过去了,到了厨房里,那厨子一见是夏鸿升来了,赶紧一把扔了勺子跑了过来,到了夏鸿升面前就立刻恭恭敬敬的鞠躬施礼:“夏师傅,您来了”

夏鸿升顿时一脸黑线,说了好几次了,让他不要叫夏师傅,自己也不是他师傅,可这厨子也固执的紧,非说学艺不看年纪,自己得夏鸿升传授厨艺,就得以弟子礼奉之,搞的夏鸿升每回见他就头疼。

冲他翻了翻白眼,挤开他肥大的身子到了里面,夏鸿升左右环视,然后便袖子一挽,洗了把手,提起案板上的一块儿猪肉就剁了起来,夏鸿升没对徐齐贤藏私,这些做法早就给他写了一份了,那些香辛料当然也都告诉了他家,现下他家厨子里的调料居然比夏鸿升自己家里还要全奂。

厨子一看夏鸿升亲自动手,马上就聪明的赶紧跑过来要打下手,夏鸿升瞅了瞅他,说道:“今天看在徐叔叔面上,教你做一道炸酱面,就做这一遍,以后不许问我,也不许叫我师傅我是一个读书人,又不是厨子,才不是你师傅”

说罢,对着案板上的猪肉就用力剁了起来。

第二十六章 一次失败的尝试

一碗白莹莹仿若晶莹剔透一般的面条,放在一个大海碗里给端了上来,白莹莹的面条上,一边浇着褐红色的浓稠酱料,散发出一股股浓郁的肉香,另一边齐整的摆放着一撮切成了细丝的菜蔬,清新的色彩映衬着肉酱与面条,更显得诱人。中国的饭食无论普通还是高级,都讲究一个色香味俱全,这一碗面全都做到了。夏鸿升端着那碗炸酱面走到了徐父面前,将碗往他面前一放,也不说话,就坐到了旁边去了。晚饭还没成,夏鸿升挤开了厨子自己先做了炸酱面,这会儿徐父肚子正饥,嗅到面上的酱香,更是食指大动。

也不客气,徐父拿起筷子,先是凑头过去深吸了一口气,顿时就感到那股浓郁的肉香盈满腹内,嘴里就不由自主的涌出口水来了,赶紧吞咽了下去,可是不敢在这两个小子面前失了脸面。将碗中的面搅拌均匀,徐父夹起一口送入口中,顿时眼中一亮,继而便下筷如飞,一口面条入口,还没见咀嚼几下,下一口就已经又送到嘴里了,果然不愧是父子,吃面的那股子风卷残云的劲儿,跟昨天吃油泼面时的徐齐贤一模一样

一大碗面条,顷刻间灰飞烟灭,徐父这才放下了筷子,抬头有些不好意思的看看夏鸿升和自己儿子,伸手接过丫鬟递过来的手巾擦了嘴,这才又说道:“呵呵,静石贤侄,是老夫失礼了。恩,这面条风味极佳,你的心意老夫明了了。你是一个聪明人啊,可聪明人也总是容易被聪明误,惟愿以后能不改本心,不忘初衷,造福一方。”

徐齐贤的父亲从一碗夏鸿升亲手做的炸酱面中吃出了夏鸿升心里对他的感激,所以倍感欣慰。

茶叶的事情,就这么敲定了,徐齐贤的父亲敏锐的看到了这种用炒制之法制作出来的茶叶的前景,于是果断下手,把这门生意给揽了过来,也以大方的五五分成,把夏鸿升拉到了自己的船上。这种魄力倒是挺令夏鸿升叹服,毕竟,炒茶这种东西还是新奇事物,徐父也只是尝过了徐齐贤捎回来的茶叶而已,就敢以五五分成应下来,端的算是杀伐果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