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电视剧这是发生自己身边真实的事件
一旁,军事记者早已悄然打开了摄像机录下了这里发生的一幕幕。
高参谋的笔在纸上来回走动着,他写字很快,字体也很好看,记录着刚刚利剑a组的官兵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也许,这些话,会真的成了利剑a组的官兵们留在这世界上最后的声音了。
“我叫袁勉,是利剑a组的指挥官兼首长,代号利剑a1。我的话比较多,所以就麻烦记录的那位战友了。首先,我得对我的父母说一声对不起,我不能陪你们到老了,也没能给你们留下一个后代,是儿子不孝了,相信你们会理解我的。
然后,我还得跟我新婚妻子韩雨瑶说一声对不起,也许这辈子,我都不能陪着你穿着婚纱走进教堂了。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你,我不是那种矫情的人,所以平时说不来那些很肉麻的话,在这里我得跟你说一声,我爱你。
如果我牺牲了,你也别为我守寡,就找个好人,嫁了吧。别为了一个死人而耽误了你的后半辈子。我爱你,雨瑶。”
袁勉的话很深情,也很温柔,很动情。他很清楚,有的话再不说,也许就永远没有机会说了。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说完,袁勉挂断了卫星电话,态度坚决。
再不挂断电话,也许就舍不得去送死了
袁勉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对身边的战友们说道:“走出发”
烈日下,两辆军用越野汽车,卷着烟尘驶向了未知的远方
这是一片地狱,没错,这里就是一片地狱。
战争已经把这座曾经人丁兴旺且繁华的城镇摧残得不成样子了,断壁残桓随处可见,火苗在随处燃烧,没有人去扑灭这些制造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一具具穿着迷彩服的尸体横倒在大路上,他们的手里大多数还握着生前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武器或是ak47步枪,又或是手枪,5冲锋枪。
很显然,他们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枪声响彻了这座城镇,在烈日的照耀下仿佛更增添了一分残酷,此时,是当地时间下午两点。
“哒哒哒”
一个身穿迷彩服,脸上挂着黑丝巾的男子拿着一支冲锋枪对着对面的墙角就是一阵扫射,他要把躲藏在那里的政府军残余分子给逼出来。
是的,他是一名胡塞武装分子。
子弹打在黄色泥土构造的墙体上,顿时弹出了一阵飞灰,和这个残破的小镇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充满死亡气息的彩色图画。
也许是政府军的士兵的不冒头,也让这些胡塞武装分子更加大胆起来,那名开枪的胡塞武装分子开始呜呜大叫起来,言语中充满了兴奋。
如果没有那一层黑丝面巾遮住他的脸,定会看见他那一脸呲牙咧嘴的狰狞笑容。
在那片角落中,除了十几个也门政府军的军人外,还有三个身穿平民服装、外衣是一件军绿色马甲的黄种人,从他们胸前的标识可以知道,他们是中国人。
因为那标识是一面小型的五星红旗
这三名中国人是一女两男组合,其中一名强壮的汉子身上背着一台sony摄像机,一看就知道是价格不菲的那种型号。
而另一名中国男子则已经是四十多了,只见他手握着一支前苏联生产的老旧托卡列夫手枪,从他握枪的姿势可以看出,他是受过军事训练的那种。
没错了,他曾经也是一名中国军人,只是他现在已经退役了。
虽然有国际法中规定了战地记者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拿枪,但是真到了战场,谁又顾及得了这么多如果对方是联合国的军队,或者是欧盟的军队,他不会捡起那支手枪。
而现在呢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毫无文化素质的叛军组织,就在刚才,对面的胡塞武装已经开始袭击他们了,而且是在他们亮明了是战地记者的身份的前提下。
这些也门政府军的军人为了保护他们,也牺牲了好几个,这眼前发生的一幕幕深深触碰到了老杨心灵的最深处。此刻,他不仅是一名战地记者,更是一名战士
s:更新送上。
第十二章 压力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句诗可以说是将战争的残酷描写得淋漓尽致。的确,上了战场,谁敢保证自己就一定能活下来
忐忑与恐惧笼罩着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她,在进入这行之前,她知道当战地记者很危险,同时也做足了心理准备。可没想到,当死亡的阴云真的靠近的时候,她还是止不住地害怕了。
这是一种本能,无关胆子大小,更何况,她还只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弱女子不是么她也只是外表强大的女生而已。
“这也是我自己挑的路了吧永别了,袁勉”她在心里暗暗说着,只是她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想起那个有妇之夫尽管他们曾经有过清纯的暧昧,不过,那都已经过去了,不是么
看着眼前这狭窄的巷子,以及那摇摇欲坠的泥墙和挡住他们前面的十几个政府军士兵,林静的心顿时沉到了谷底,这一次很可能活不下去了。
“杨大哥,你说,咱们能活着出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