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98(1 / 2)

在场人士隐约传来的谈话中,叶景诚了解到今年的招标会,招标的底价比上一年低了不少。好像2号官地就较上一年减幅在10左右,而四号官地就较上一年减幅了足足30。

这个已经不是多投入一、两千万的成本问题,而是从证府在招标会的报出的底价,已经可以分辨出目前相关的行情。行情如果不稳定或者持续下滑,就会折射出一种投资的风险性。

风险大与小倒不是最关键的,任何行业都不能说能绝对保证利益的,目前在场宾客率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地皮的价格与它建成之后的收益比是多少。

只要可以符合到他们的底线,别说要冒上一些风险,就是尽地一搏都没问题。这也是港岛商人成功的大前提,至于那些不成功便成仁的失败者,不是选择跳楼死就肯定是郁郁而终,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够翻身振作。

此时,带有商务标署的招标书,已经发到有意愿竞标的嘉宾手上。会场的嘉宾也开始走动,互相找一些相熟的人进行攀谈,参详和试探一下对方的意愿,以应对半小时后的正式接受投标。

叶景诚手上,拿着第三和第四幅官地招标书。当然,他并不要求势在必得,填上一个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至于能不能中标就看多不多人跟他争了。

这个时候,一直有关注李嘉成那一张桌子的叶景诚,注意到见到李嘉成与霍健宁望向他这一边,一番交头接耳霍健宁便向他走了过来。

“叶生,李生想找你过去谈一谈。”霍健宁邀请道。

“没问题啊。”跟陆雁郡等人打了一声招呼,叶景诚便跟着走了上去。

“李生,久仰你的大名。”叶景诚主动伸手示好。

“叶生果然年少有为,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还在替五金厂做推销员。”李嘉成一番自嘲,便请叶景诚坐了下来。

两人都是打着一个如意算盘,并没有第一时间就直入正题。而聊得最多的,还是李嘉成年少时的经历。

除此之外,叶景诚发现李嘉成很喜欢笑。不知道是为了表露出一种让人容易相处的感觉,还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亦或者源于他年少时做推销员的习惯

“听健宁说,叶生你打算招揽他”李嘉成盈盈自笑道。

叶景诚也不否认,说道:“可以在李生你手下做事的,我相信随便挑一个都是精英人才,倒是我手上一个可用的人都没有。”

“嗯。”李嘉成点了点头,收了几分笑意说道:“如果员工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我这个做老板的也不会限制他们的只有。”

表达这一番话,除了展示他过人的胸襟之外。其次也是一个信心,他手下的确是有不少人才。你叶景诚想挖人也不是不行,前提是他们肯自愿跟你走才行。

两人就这样聊了半个小时,这个时候,证府的代表陈达文再次走到台上,宣布道:“好了,现在进入投递招标书的时间,三十分钟之内完成本轮的投递,并进入证府几个项目的招标,一个小时后宣布第一轮投标的结果。”

看到陈达文宣布招标书开始投递,叶景诚和李嘉成就知道两人是时候转入话题。叶景诚从对方未来的成就,就知道李嘉成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而李嘉成从自己所看好的霍健宁口中,同样取得对叶景诚的大度赞赏,也不会因为他的年轻而忽略这个潜在的对手。

“不知道李生看中哪一块地皮”

“不知道叶生看中哪一块地皮”

两人同时询问对方,隔了好几秒,又是相视的一笑。以两人如此同步的默契,看来都是看中同一块地皮了。

第388章 口头交易

“目前我最看重的还是4号官地,相信李生对这块地皮也很有兴趣吧”叶景诚目视前方,没有与李嘉成有眼神交接,正是这样才显得他的淡定。

“是吗你这么确定”李嘉成托了托眼睛的边框,神情让人看不透的说道。

叶景诚一改刚才的淡定,转过头来盈盈笑道:“刚才还不是很确定,现在算是确定了。”

被叶景诚如此试探,李嘉成内心的想法是一回事,表面却对叶景诚晃了晃手指,笑骂道:“你个小子,原来是在套我话。”

“李生,你这样说就见外了,我哪里是在套你话,难道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叶景诚暗示道:“我猜这块地皮竞标的人数不会太多,不过也不是那么容易拿得下来。李生你觉得出价2亿五千万,有没有可能将这块地皮拿下来”

“两亿五千万”听到这串数字,李嘉成眼珠子一眯。隐藏在镜片下的眼睛,遮掩了他此刻的睿智。

叶景诚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他想拿出两亿五千万来争这一块地皮。

而李嘉成从霍健宁等人计算得来的数据,4号官地最适合的报价是两亿一千万。这是在保证他有最大机会得标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再高,就等于有不必要的投入。而低了,这块地皮可能会拱手让人。

“叶生,这块地对我来说是志在必得。”李嘉成语气十分的肯定,又借意问道:“不知道你以哪间公司的名头去投标”

李嘉成志在必得的原因,就是他已经在观塘竞得好几块地皮,而这一块地皮尤为关键,因为它的位置跟他之前竞得的地皮,可以说是形成了尾相连。

只要将这幅地皮拿下,他就可以整合开一个工业城。而不是单独一个工业园,或者是工业区。

而李嘉成这么问自然有他的道理,证府之所以每年都会举办投标会,为财政增加收入这一点的确没错。但并不是说叫价最高的竞投人就一定可以得标。

这个就是明标竞投人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证府官员在对进行审核招标书的时候,除了留意竞投人的报价,还会对竞投人背后的公司的潜质作一个评估。

不是说这一块地皮到你手上,后面做什么证府都不会去干涉。先他们要确认的是你有足够的能力,对这块地皮进行商业性的开。

其次是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最起码也要可以促进周边社区展的。否则竞投人出个高价买下地皮,然后直接将地皮搁置下来,又怎么去带动港岛的经济效益

这一点也是李嘉诚最大的优势所在,说潜质,他名下的长江实业近几年展蓬勃。说资质,他是港岛个收购老牌英资商行的华人,手中更持有和记黄埔224的股权。

说能力,他在两年前已经从同辈大亨中排众而出。绝对具备全了面开一幅地皮的前提,如果在两名竞投人差不多价格的情况下,他绝对有被优先选择的权利。

反之,李嘉成虽然对叶景诚认知并算不深,但是他知道对方来港岛不到两年就够了。两年的时间,无论叶景诚有多大的能力,财富或者可以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但是名下的公司方方面面的资质,都不可能过任何一间上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