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官先生,我们又见面了。”
莫理循终于看清楚了蒋翊武的正面,于是笑了起来,他想起来了,没错,这个陆军上校就是那名曾替“远东和平委员会”充当联络官的军官,当年,他与对方在一艘转运朝鲜反日武装分子的英国轮船上见过面,对方也接受过他的采访,只是采访并没有进行多久,而莫理循的雪茄却少了一根,至今,莫理循还能隐约记起这个陆军上校抽雪茄时那脸上的奇怪笑容,而当时,他还只是一名少校。
“你是”
蒋翊武站起身,面朝莫理循,他的记性可没有莫理循那么好,再说了,这些洋人在他看来长得都差不多,也分不清楚谁是谁,当然,那些曾经在军队里服务过的德国教官除外,那帮人可以依靠手里的棍子叫你记住他的绰号。
“莫理循,英国泰晤士报远东地区总编。上次,我们在一艘英国轮船上见过面,而您,当时是远东和平委员会的一名联络官,主要负责协调船上那些朝鲜武装人员的安置。”
莫理循拿出了自己的名片,同时也有些失望,上次见面的时候,他可是给过对方一张名片的,显然,对方从来就没将他当回事,或许那张名片早就不知道扔到哪个角落里去了。
“啊啊想起来了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英国记者”
蒋翊武到底是想起了莫理循是谁,接过那张名片,就顺势给对方来了个虎抱,并将莫理循引见给那些在座的中国陆海军军官,虽然他并不怎么认识这个外国记者。
“澳大利亚人,我是澳大利亚人。谢谢。”
莫理循一边纠正着对方的错误认识,一边将站在门外的美国领事马文介绍给在座的这些中国军官,而马文显然也对这些闲坐的中国军官感兴趣,看到桌子边还有几张空位,他主动要求加入讨论。
“那好,请两位坐在这里。不过我话说在前头,我们只讨论民用飞机,不讨论军用飞机。不然的话,我们可能会上军事法庭的。”
蒋翊武倒也干脆,先约法三章,免得对方问东问西,虽然在座的没有空军军官,可是这陆军和海军中也编有航空兵,这么问来问去,确实有些危险,实际上,作为中国军官,与外国人同坐一桌。这多少就有些别扭,在座军官中很有几位起了离席而去的心思,不过到底是没走,但是也打定主意,从现在起,只喝茶,不说话。
蒋翊武倒是没那么多顾忌,只要不谈及军事,一切好说,从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说到民用船舶的制造,从远程无线广播电台说到那台摆在包厢角落的电子管收音机,好让这两个洋人知道,中国军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素质不比列强职业军官差。
听说莫理循要去菲律宾马尼拉采访那场即将举行的中美海军联合演习,蒋翊武非常高兴,极力撺掇这个澳大利亚的记者退掉那张已经预订的船票,与他一起坐飞机飞去菲律宾。
“哦您也要去马尼拉”莫理循有些惊讶。
“是的,我也要去马尼拉,现在我是中国驻马尼拉使馆的武官,此次回国是述职,现在赶回马尼拉是去处理一些公务,再过段日子,我就奉调回国了。”蒋翊武实话实说。
“您打算坐飞机去菲律宾是今天从白鹅潭码头起飞的那架客机么”莫理循问道。
“当然。那架飞机完成试飞之后,后天就将正式执行广州至马尼拉的航线飞行任务,届时,飞机先从广州起飞,然后在香港加一次油,接着由香港起飞,直飞菲律宾,中间不需再加油就可以飞到马尼拉,比起坐船来,又快又舒适。我已经预订了机票,听说还有空位,如果你现在就去订票的话,或许能赶上首次商业飞行。要知道,同坐那架飞机的都是阔佬,你或许能够从他们那里弄到一些金融界的密闻。
现在咱们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这架进步号全金属飞机只是民用航空金属时代的开端,将来,类似的飞机或许还会出现在太平洋航线上,到了那时候,或许邮船就会被飞机淘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旅行将更加方便,而邮件的邮递时间也将大大缩短。”
蒋翊武非常乐观,这使莫理循也受到了感染,于是点头同意了他的邀请,打算与他一同乘坐飞机飞去菲律宾。
不多时,天空中传来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那架试飞的全金属客机“进步”号已经返航,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这间包厢里的军官们都站起身,有几人走到窗边,向外眺望。
“莫理循先生,马文先生,我们去码头那边看看飞机吧。”
蒋翊武邀请莫理循和马文一起去观看飞机水上降落,而对方也愉快的接受了邀请。
很快,蒋翊武带着莫理循和马文赶到白鹅潭码头,此时,那架飞机已经降低了高度,并已进入降落航线,几分钟后,船底式的机腹降落到了江面上,飞机依靠螺旋桨的推进在江面上滑行了一段距离之后就停了下来,并将缆绳抛到了一艘等待在一边的拖轮上,由拖轮拖着向码头逆流而行,并最终靠上了码头。
当勇敢的飞行员从飞机上走下,并走上码头的时候,现场的人群欢呼起来,在现在所有的工业门类中,没有什么比飞机工业更让人感到新奇的了,沉重的金属浮在水上已经不是新闻,但是现在,同样是金属制造的工业产品却能够飞上天空,这多少让现场的中国人感到了一丝骄傲。
“看见了没有这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现在,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制造出类似的全金属大型飞机呢”
蒋翊武颇有些得意的看了莫理循一眼,发现这位泰晤士报的远东主编有些走神。
“您说什么哦。全金属结构的飞机,这确实让人感到惊讶,作为国际友人,我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