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龙剑铭,在指使外交部谋求在伦敦条约上发挥影响力以后就主动退了出来,让待在欧洲长达一年时间的外交部副大臣,可怜的伍铭枢伯爵终于回到了北京。
他现在是志满意得地欣赏地在美国发生的“涨工资”浪潮和“金融浪潮。”欣赏着一个在相当程度上受控于自己的美国新政府在执行着自己的计划,欣赏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巴尔干的角力这些,对大中华帝国的既定战略执行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欧洲越乱越好,美国经济泡沫越多越好,从伦敦股票市场上圈回来的钱越多越好当然,塞尔维亚的政局也是越乱越好,不久,一个令他满意的事件发生了。
这里需要说一说欧洲政治局势隐藏的一个变数塞尔维亚“团结和死亡”组织通俗的称呼是“黑手党”。
这个组织最初是个民族主义者的组织,主要由塞尔维亚军官和政府官员组成,口号是“为实现民族的理想,联合所有的塞尔维亚人进行暴力革命。”这个团体成立于1911年,领导者是塞尔维亚陆军情报部部长德拉古廷吉米特里耶维茨上校。他在组织中的绰号为“蜜蜂。”积极主张建立一个由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这位上校早在1903年年仅26岁的时候,就策划谋杀了塞尔维亚皇帝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淡皇帝和德拉加皇后和大部分的皇亲,不仅如此,他还组织杀害了没有来得及逃到国外的大臣们。也在1911年,他还派遣了谋杀者去维也纳暗杀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未遂。到了1913年,蜜蜂把目光盯在了一个人鼓吹“奥匈帝国从奥地利一匈牙利两位一体向奥地利匈牙利波斯尼亚三位一体多元化大帝国发展”的可怜人身上
第六章 扰攘的世界 第96节 盘点江山
颐和园龙剑铭的办公室里,几名副官正在七手八脚地把一幅幅地图拼接着钉在整整的一面墙上,这面墙就是他们的总司令坐在椅子上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地方。最后,一张张地图形成了两幅大地图。一幅是世界地图,一幅是欧洲详图。
这两张地图取代原来的帝国工业分布图和帝国江河治理规划图,由此也代表着大中华帝国从此正式把目光投注到了欧洲和全世界
副官们在钉好地图后敬礼退了出去。龙剑铭踱着步子走到地图前认真的看着,更多的,则是那一个个国家名称和地名在他脑海里引发的思索。
经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谍报等多方面的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无法避免地终于要爆发了这个时候,再次用全新的目光来审视世界、审视中国,用全新的思维来考虑此前制定的战略计划,地图,就是最好的帮助总司令集中思想力的工具。
1913年年底,欧洲形成了五国同盟,由德意志帝国、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君主帝国、意大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组成的同盟国家,已经形成了条约的形式彼此约束和承担责任。这个同盟国家对抗的,是由英国、俄国、法国组织的三国协约,该协约国还拥有巴尔干半岛上的几个亲协约的小国,还在积极地影响着意大利。
看似强大的同盟国其实离不开一个核心德国。
看似饰约国较少的协约国则拥有资源上和地理位置上的战略优势。
1913年的英国,本身人口只有四千三百万,却统治了世界25的地球,管辖着四亿二千万人口,有着“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国的声誉。直到这一年,英国本身因为着力去管理庞大的殖民地而没有花太多心思来准备战争。从国民情绪上来看,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记得1901年那感人的一幕伟大地英国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时,握住祖母的手的,是德国皇帝威廉,这位皇帝也是现任英国国王的表弟。尽管在德国积极地扩张势力谋求取代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可英国人依然把思维固定在军备竞赛和外交手段上。
同年地法国,依然在体现着浪漫与刻板复合的民族特点。这个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也拥有相当地海外领地,在不久前的摩洛哥危机中彻底挫败了德国,完全控制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加上在非洲其他地方如刚果和亚洲的安南。这个民主的国家也拥有不可小视的实力。糟糕的是,在1913年。这个国家在军事战略上表现地很矛盾,拥有法德边界上一条坚固防线的法国,其军事最高指挥机关和首脑,却在少数迷醉于拿破仑时代战法地所谓的“进攻学派”地影响下。这些军管完全忽视了此前世界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昭示的变化,他们的军事理念实际上跟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水平差不多。因此,拥有坚固堡垒阵地的法国军队不理智地制定了一个所谓的口号计划。准备在万一、绝对要爆发的战争中“进攻到底”
俄国。似乎拥有同样广袤的国土。当然这些国土绝大多数是没有开发的。因此在二般意义上乘看,俄国仅仅指其欧洲部分。这个国家遭受了日俄战争和中俄战争失败的两次连续的打击。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还好,英法很热心地伸出了援手,甚至此前跟他作战的大中华帝国也不记前嫌大力通过边贸和工业投资给北极熊输血。因此,1907年到1913年之间是俄国恢复、发展国力的关键时期,而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的俄国在维特的领导下为此做得很不错。至少,俄国已经有了力气去关注土耳其与巴尔干的问题,重新拿起了6年前的口号“俄罗斯帝国是斯拉夫兄弟的保护者”。在军事,俄军大力改革陆军和海军,博罗西洛夫将军的才干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至少可以这样说,相对于1906年的俄军,旧旧年的新式军队已经脱胎换骨,已经在素质上接近德国军队了。不过,财政问题依然是俄国的最大瓶颈,因此装备精良和训练有素的些队并不多,区区十个陆军师和一个拥有12艘战舰山岳和龙级的波罗的海舰队而已。
转头看看同盟国,其实主要就是看德国和奥匈。
1913年的德国具有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经济与文化相当地发达,其本身确实具备了与英国争霸的基础条件。只不过地理区位的天然劣势和德国政治家笨拙的手腕,使得他在与表亲的争斗中每每落于下风。当然,德国人并不是坚韧到可以面对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失败而无动于衷,在军国主义思潮的控制下,克劳塞维茨先生的一句话成了德国政治家和军方的信条“战争就是政治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的延续。”因此,德国从1905年在摩洛哥问题上受挫后就在积极地制定战争计划,准备对付英法,夺取世界霸主的地位。称职的军官、坚强而有经验的士官,普遍受过基础军事教育的国民爱因斯坦就是为躲避军事化中学教育移民瑞士的,加上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出色的军备技术,这个国家的战争能量只能用四个字来评价不可限量。
相对于强壮的盟友,奥匈帝国则像他老迈的皇帝一样陈旧不堪,但是陈旧并不妨碍这个帝国在1908年吞并了波黑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也不妨碍这个帝国在1913年把眼睛盯在吃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大部分油水的塞尔维亚上。有了强大的日耳曼兄弟的支持,二元君主国积极地想蜕变为三元君主国。注:德